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開創我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文章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將創新視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引擎,大力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和自立自強,我國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信息、北斗導航等高科技領域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這些技術的突破不僅彰顯了國家的科技實力,也為我國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順應科技發展的趨勢,加快培育新動能。要聚焦前沿科技領域,加強原始創新能力,通過科技創新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更多的新興產業和業態,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們需要用智慧和勇氣去發掘機遇、應對挑戰,以確保高質量發展持續進行。為迎接挑戰并把握機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且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型發展格局,已然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策略。通過精細化調整供給結構,以滿足民眾持續增長且日趨多樣化的需求,進一步刺激消費升級,進而構建需求引領供給,供給又反哺需求的高級動態均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退縮或封閉絕非明智之舉,勇敢面對挑戰,積極投身于國際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和資源,才是推動全面開放新局面的關鍵。深入學習和應用習近平經濟思想,加強國際貿易交流,是拓寬對外開放視野與層次的必由之路,更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使命。在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立足當前實際,著眼未來發展,布局產業升級,找準并落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路徑。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要善于利用科技創新所催生的新機遇,大力推動新產業、新模式和新動能發展,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要積極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實現整體產業提質增效;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加強人才培養和科研體系建設,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是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積跬步而至千里,積小流而成江海。新時代,新起點,我們要認清自己,明確方向,堅持高質量發展路徑。以實干精神追求卓越,突破效率桎梏,顯著提升工作成效,帶動經濟穩定增長,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添活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