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止荒漠化與干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而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 歷史上由于沙化不斷擴展,我國曾有成千上萬的農牧民群眾流離失所。雖說氣候干旱和生態系統脆弱,是荒漠化與干旱的自然原因,但更多是因為土地的過度利用。據研究,人為因素對藏北土地荒漠化的貢獻率約37%,自然因素為42.18%,自然與人為共同作用為20.45%。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荒漠化防治是人類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在荒漠化的影響下,農業生產最容易受到損害農業減產、飲水困難生態系統受損、引發次生災害……土壤對人類和陸生動植物生存極為關鍵,荒漠化不僅會造成貧困,還會破使人們離開故土,造成大規模移民。 近年來,中國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勇于探索,積極行動,使得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有效遏制了生態惡化態勢,創造出了屬于“中國智慧”的成功經驗和治理模式。從1954年,我國第一個沙漠科學研究院建立,麥草方格治沙技術被首次提出;到1958年,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治沙隊,西北沙區定點試驗研究布局初步形成;再到1999年,揭開退耕還林的序幕……中國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來進行綠地恢復,貢獻了全球25%的綠色增加量,土地凈恢復面積占全球的18.24%,中國在治沙的路上步履不停,還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之專門立法的國家。我國在防止沙漠化和干旱方面的舉措很多很多,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不斷付出自身智慧和辛勤努力,為我國治沙防沙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現階段,我們不僅廣泛深入地開展環保意識教育宣傳,還合理利用水資源,節約用水,利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防風固沙。如今統籌實施植樹造林、草原保護、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形成了多措并舉的治理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日常生活中,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杜絕濫砍濫發,保護森林,合理開發,防止水土流失,還大自然一片綠水青山,使用再生紙有效減少對森林的砍伐,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避免資源浪費。建設綠色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為了美麗的家園行動起來,用敏銳的心去關注環境的變化,用似火的熱情傳播環保的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