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工作方案》,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不斷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美好生態環境永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強大推動力。當下,唯有走群眾路線,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發展首位,才能為人民謀福祉、為發展謀出路。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拓寬生態保護廣度。時代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巨變,私家車的普及、家用電器的推陳出新等一系列的發展紅利極大提高人們的幸福感。然而,人們卻忽視其背后的風險,汽車尾氣的排放使空氣質量大幅下降,間接迫使人們“慢性自殺”,獲取成本極低的水電資源讓人們忽視我國并非盈余水資源豐富、電力充沛的國家,官方統計的水電浪費數據也變得觸目驚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生態環境建設關乎每個人的健康與幸福,若每個人都踐行綠色生活理念,選擇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才能為生態環境建設夯實“群眾基礎”。因而,政府需要與媒體、相關專家、教育機構進行合作,通過獎勵機制、教育、媒體推廣等方式,提高人民的積極性,讓綠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讓綠色生活方式成為習慣、融入人們的點點滴滴。 堅持綠色發展路線,挖掘生態保護深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我們必須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明確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以及民族復興,要謹記生態環境是一切發展的基石,更要謹記為了發展肆意破壞環境就是透支子孫后代的未來。新時代,必須在新的歷史站位看待生態環境保護,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從娃娃抓起,樹立綠色生活理念;從生產抓起,革新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綠色化,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從經濟發展抓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開發新興綠色領域,用發展綠色經濟成果反哺生態保護;從農業抓起,以綠色農業為導向,創新融合經營模式,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推動綠色創新,打開生態保護新局面。傳統生產方式受限于當時落后的科技和產業結構,遺留下大氣污染、水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災等環境問題。想要修復環境損傷、對生態環境長效管理,同時兼顧發展所需,唯有大力發展綠色科技。首先,能源問題是發展的首要問題,傳統的生產方式使用的能源對生態環境負擔過重,必須在新能源領域進行開拓,充分利用自然界中諸如風能、潮汐能等環保能源,革新能源利用方式,創新技術將其應用到生態保護情景中;其次,創新低碳生活方式,將綠色環保貫徹落實到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大量利用環保建筑材料建房、使用環保材料制作日用品,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給予人們更多的幸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