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4月份,全國餐飲收入17360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國潮”餐飲消費熱度不斷增加,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美食新體驗,而“國潮”餐飲要想持續爆火,則要下足功夫。 要合理融入文化元素。近幾年,新中式美食快速興起,彰顯個性、飽含傳統文化韻味的“國潮”美食受到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喜愛。隨著傳統文化的教育與普及,節日食物結合傳統文化花樣翻新,成為了鮮活的生活要素。去年中秋,故宮博物院“故宮淘寶”結合文物乾隆印章“繪月有色水有聲”為題,推出傳統色彩古風文創月餅,“咬一口就是5000年文化”。今年端午恰逢高考,在上海一家老字號企業推出的“糕粽”禮盒中,除了六只大肉粽外,還有六枚非遺手工制作的定勝糕,形似銀錠,寓意諸事“贏”定,使得不少考生家長心甘情愿解囊購買。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國潮”餐飲在當代爆火,其背后折射的,是當代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熱愛,更體現了傳統文化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感染力。 要與現代社會同頻。傳統文化是“國潮”產品的培養皿,真正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不應該是束之高閣、高不可攀的,而應該是平易近人、觸手可及的。在江蘇泰州某飯店,從家具、裝飾畫到餐具、菜品都是唐朝風格,即便是小小一只裝白糖的盤子,也是以白糖為“雪”,精心雕琢蓑笠翁,營造“獨釣寒江雪”的詩情畫意,讓食客沉浸式體驗大唐風情,讓消費者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近年來,與“新中式”掛鉤的裝修、旅游、衣著等多個方面陸續爆火,不斷引發文化潮流。尤其是在節日前后,吃喝玩樂、衣食住行,每一項背后都是巨大的市場。許多地區趁熱打鐵,陸續展開“文旅+美食”“展演+美食”等活動,深刻說明了要讓“國潮”美食飛入千家萬戶,不僅要有“文化氣”,還要有“煙火氣”。 要進行創新性轉化和發展。“國潮”餐飲蓬勃發展,現代技術的加持已成了必須要順應的大趨勢。新媒體技術讓國潮文化高效傳播,拉近了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距離。數字賦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讓“國潮”餐飲從生產到售后都取得了質的飛躍。在一家新中式茶飲店,冷泡茶、氣泡茶等飲品通過自動泡茶機制作完成,通過無人零售機便捷售出,這些智能化設備的引入,不僅提高了生產和銷售效率,保證產品標準化,也為顧客提供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豐衣足食是中華民族先輩們樸素的理想,如今,以“國潮”美食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要在當代更好地傳承下去,還需要時間去沉淀和生長,除了抓住年輕群體外,更需要社會各界積極發揮創造性,把“古”與“今”深刻結合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