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選調生不滿嘉峪關”的言論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從輿論反響來看,多數網友不認同該選調生的擇業態度。基層猶如一塊嚴苛的試金石,只有心懷堅如磐石的信念,才能在此磨礪中熠熠生輝,成就自我;而那些心念繁雜、眼高手低者,終將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基層是播種理想的沃土,作為選擇服務基層的青年干部,應敢于接受基層“蹲苗”,在基層實踐中砥礪政治品格,做到扎下根、沐雨露、破土出、向陽生。 向下扎好“實踐根”,堅守初心勇擔當。古語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無論對于剛走出“象牙塔”的選調生,還是已在奮斗的青年干部來說,基層從來都是鍛煉心性的“大熔爐”,是增長才干的“沃土”。初入基層,面對基層的“苦”“雜”“重”“難”,要飽含“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的信念,永葆“向下”的“初心”扎根基層。古有清人鄭板橋不嫌棄官職地位,創出“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句,近有“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生于北平,長于上海,卻毅然選擇為敦煌的文物保護貢獻青春。青年干部更應該積極投身到招商引資、鄉村振興等關鍵崗位上,在崗位上“練兵”,在接地氣的同時增添開展工作的底氣,用擔當擔責、實干苦干,吶喊出青年干部最美之聲。 沉淀生長“沐雨露”,奮發善為增才干。“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青年干部要在基層淬煉可堪重任的過硬本領,應常懷“空杯心態”、“歸零心態”,摘掉“高帽子”、甩開“舊包袱”、丟掉“書生氣”,主動放下“案牘”、走出“廟堂”,走進田間地頭,下沉到困難多、群眾聲音大、工作處于瓶頸期的地方,到距離群眾最近的地方、面對困難矛盾最集中的一線鍛煉成長,就像時代楷模黃文秀,做一個“逆行者”;像90后的青年全國人大代表張志菊,用七年的堅守帶動家鄉百姓增收致富。青年干部應以先進典型為榜樣,在基層的“試驗田”里練好內功,多一些“立刻就辦”的果敢擔當,少一些“行多必過”的遲疑懈怠,增強過硬本領。 深耕細作“破土出”,篤行不怠久為功。“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方顯珍貴”,基層工作紛繁復雜、任重道遠,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期望于“畢其功于一役”,而更應著眼于篤行不怠、常抓不懈的“久久為功”。羌笛何須怨楊柳?武漢大學研究生顧某因不滿工作環境而對嘉峪關”惡語相向”,最終選擇離職,這何嘗不是對自我能力和自我認知的否定呢?廣大青年干部要以此為鑒,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態度深耕細作,勇于鉆“矛盾窩”、解“棘手事”、啃“硬骨頭”,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踏實中當好“舉一綱而萬目張”的“稻穗式”干部。 擷光而行“向陽生”,抱樸守初勤為民。基層,是群眾生活的最前沿,是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先一公里”。青年干部要立足“為民之根”,做到思想向上、身段向下,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將民生事“置頂”、群眾憂“浮窗”,眼觀群眾生計、耳聽群眾所盼、心系群眾冷暖、胸懷群眾利益、手辦群眾所托、腳走群眾路線,以一個熱情微笑、溫暖引導架好聯系群眾的“連心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向“下”扎根的基層沃土中“向陽而生”。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青年人作為新時代的“新鮮血液”,我們要主動跳出“舒適區”、勇蹚“深水區”、敢闖“無人區”,奔赴廣闊的天地,在基層的鄉土中向下扎根、積蓄青春的力量,破土萌芽、向陽生長,讓“青春之花”在基層綻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