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歷經164天,“深海一號”科考船順利回到位于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標志著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任務圓滿完成,打破了北大西洋在傳統意義是歐美科考的“后花園”的局面。而此次任務成功離不開“深海一號”搭載的大國重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據數據統計,此次“蛟龍號”共開展載人深潛作業46次,累計帶領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70余人次進入深海開展科考,創造了單航次下潛次數最多和3次“九天九潛”的新紀錄,這不僅展現了“蛟龍號”這一大國重器的可靠性,凸顯了中國制造的超高水平,更映射出中國發展的“硬核”科技實力。實際上,不只是“蛟龍號”,近年來國之重器頻頻亮相,如國產大飛機C919大型客機成功完成商業載客首飛、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首次試運營、首個萬噸級光伏制氫項目投產……這些成果的背后離不開的是國家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花大力氣、下真功夫。離不開的是一批又一批科學家,大國工匠齊心協力、砥礪奮斗。而實踐也證明,只有不斷發展科技硬實力,把核心技術“攥在自己手中”,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要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堅持創新驅動,向“新”而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關鍵就在于科技的先進性、創新性、引領性。而寫好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這就要求我們針對國家急需緊迫的關鍵行業與核心領域,全力以赴攻堅克難。更要將目光投向前沿領域與尖端技術,預先布局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和儲備價值的技術研發項目,搶占未來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同時,要把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地聯合在一起,不斷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凝聚科技創新合力。科技創新不是單打獨斗,只有用好“集群效應”,加強協同,才能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現科技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尤其是前沿領域、關鍵行業,必須把握好人才這一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對于科技創新人才,我們要放棄“條條框框”,堅持“唯才是舉、不拘一格”,立足國內、放眼國際。一方面,大力實施人才引進計劃,用一流的科研工作平臺和生活環境吸引海外留學碩博以及國際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堅持人才自主培養,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充分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創新平臺育人功能,培養一批頂尖科技人才,造就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只有做到廣開進賢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真正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不斷實現科技創新新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