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055.3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7.9%,實現較快增長。“進”的勢頭整體愈發明顯,全國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勢頭向好。 當前,國內外正經歷著高通脹、高利率和高債務的三重挑戰。貿易壁壘的加劇和國際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上升,加劇了經濟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和沖突不斷,也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面對愈發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國更應“步步為營”,以“先立后破”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興利除弊,鋪好高質量發展“規劃線”。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向好的趨勢。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壯大,中高端制造業加快增長,工業結構持續升級;消費新動能不斷成長,文旅消費等新型消費潛力持續釋放;綠色轉型扎實推進;民生領域投入繼續加大。但在看到優勢和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困難和挑戰。我國經濟仍處于恢復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有效需求仍顯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猶存,一些領域風險有待化解,向好基礎仍需加固。針對這些困難挑戰,我國必須做好前瞻性分析和系統性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加力推進解決,助推經濟發展持續向好。 先立后破,注射高質量發展“強心針”。面對我國高質量發展新情況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先立后破”,這是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一系列問題的重要方法論。創造新事物,即“立”;廢除舊事物,即“破”,“立”與“破”辯證統一。立足歷史的新起點,我們想“走的前”、“走得遠”,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恒久不衰,既需要擁有“破”的勇氣,敢于打破僵化的思想和固有的體制機制藩籬,又要擁有“立”的智慧,轉變陳舊的思維方式,完善現有政策體系、市場機制,感受建立在“立”與“破”之間的“平衡木”,于“立”、“破”的動態平衡中積聚發展動能。 破立并舉,繪就高質量發展“新藍圖”。如今我們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牽一發而動全身,更需要堅持系統思維、全局觀念。落實好“先立后破”關鍵在于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進,立要做在前頭。深入分析當前當地實情,避免盲目地“破”,為“破”打下基礎。在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綜合考慮穩增長、穩就業,避免盲目斬斷舊的產業鏈條,而是把精力投入到發展綠色低碳等產業中,實現新舊動能的平穩轉換。破要審時度勢,僵化保守、故步自封固不可取,急于求成地“一刀切”“一窩蜂”甚至“休克療法”也會損傷元氣、戕害肌體。所以,“破”的時候要堅持目標導向,不盲目超前和過度滯后,等待發展條件具備和時機成熟,把握好節奏和火候。一“立”一“破”,二者相互耦合,共同為高質量發展發揮靶向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