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現場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提到“2019—2023年,全國增設養老、托育、便民市場等社區服務設施6.8萬個”。躍升的“大數字”背后,是一個個社區老百姓的“小確幸”。隨著全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口居住在社區,能否將社區百姓所盼所需的公共服務融入萬家燈火、送進千家萬戶,既是“關鍵小事”,更是“民生大事”。 開展好全方位體檢,讓問題見邊見底。目前,全國有60多萬個城鄉社區,各具特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呈現出千姿百態。要為這些服務設施制定合適的改進策略,首先需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雖然考察的對象是設施,但實質上更是對民意的探尋。在考察時,我們應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觀念,將群眾關心的事務視為重中之重,深入到群眾中去,聆聽他們的真實需求,從而精確調研各項服務設施。要系統排查公共活動場所、文化體育設施、養老服務及幼兒托管等,全面梳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此為社區服務設施的規劃與服務提供明確指引。 實施好嵌入式建設,讓設施可及可感。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創新性地提出了“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的概念,倡導在社區公共空間內,靈活地通過新建或改造方式,巧妙地嵌入功能性設施和貼心服務。在實施過程中,要注重靈活性,根據社區的具體條件和服務資源,巧妙地結合新建、改造和提升等手段,將各類服務設施有機地融入到社區中。考慮到基層資源的有限性,必須突出重點,緊盯“優質”和“普惠”兩大目標,特別關注老年人和兒童這兩大特殊群體,確保養老服務、少兒托管、家政服務、醫療康養和健身休閑等居民最期待的服務能夠真正進入社區,實現資金的高效利用,讓服務真正貼心、到位。 實行好一體化管理,讓服務走心走實。社區服務設施不僅要建得好,也要管到位、用得順。在建設服務設施的同時,要同步謀劃社區服務設施“建、管、用”一體化銜接機制,明確建設、管理、運營、使用等各方責任鏈條,避免出現建設缺陷、管理缺失、服務缺位等情況,真正讓每一處承載百姓期盼的“小設施”發揮出“大價值”。在具體管理運營中,應充分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力量,鼓勵引導專業社會組織、志愿團隊、小區物業等主體參與服務設施運營,探索“社會機構市場化運營+志愿團隊補充式服務+社區物業兜底性保障”的多方管理格局。在使用過程中,還要注重傾聽居民百姓的心聲訴求,探索建立老百姓“點單評單”的監管評價機制,根據居民百姓的滿意度決定“誰來服務”,確保服務價格親民、服務質量專業、服務態度走心,讓社區百姓“有事就來、沒事想來、愿意常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