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第十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王紅霞等20位青年女科學家、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總體設計及驗證團隊等5個團隊獲獎。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婦女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她們的杰出貢獻不僅為國家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全社會樹立了崇高的榜樣。 “她”是偉大事業建設者,一磚一瓦壘砌科學技術新高度。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飛躍,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從第34位一舉升至第11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這一進程中,女性科學家的力量不僅從未缺席,而且在眾多研究領域中展現出耀眼的光芒,撐起我國科技的“半邊天”。從林巧稚開創了婦產科學亞專業,成功降低中國新生兒死亡率,到王承書作為中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的理論奠基人,三次堅定地說出“我愿意”的人生信念,再到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的女性科學家們無不閃耀著光芒。根據中國科協的數據顯示,我國大約有4000萬女性科技工作者,占科技工作者總人數的約45%,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開始選擇投身科技研究領域,為科技的進步自己的一分力量。 “她”是敢于創新開拓者,一點一滴干出科技發展新成果。婦女不僅是科技創新的受惠者和共享者,也是科技事業欣欣向榮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她們長期在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取得了諸多原創性成果。北京大學研究員賈桂芳聚焦“植物核酸化學生物學”,率先探索出了RNA化學修飾對作物育種的應用;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呂琳媛在網絡信息領域原創性地提出了以系綜理論和似然分析為基礎的網絡信息挖掘基礎理論體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彩蓮在復合材料與結構多尺度力學領域首創“感知—傳輸—控制”聯合設計基礎理論與方法。細膩、敏銳、堅韌,這些特質正讓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包括醫學在內的多個領域大展身手,做出了巨大貢獻。她們勇于追求知識,不畏艱辛,展現了出色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潛力,并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創新地推動科學技術向前發展,在成就事業、成就自我、成就社會中展現最美姿態。 “她”是先進思想倡導者,一言一行帶動女性科研新風尚。“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科研不是“單打獨斗”,科技進步需要女性力量,科技事業也離不開女性的建設。賀玉玲、陳三桂等團隊的事跡告訴我們,女性科學家不僅是科研團隊的重要成員,更具備成為杰出團隊領導者的能力和自信。在她們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研究人員被吸引和培養,為科研的多樣化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為進一步激發女性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全社會都應該為女科學家的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在培養和造就高層次的女性科技人才上,完善女性科技人才的評價和激勵機制,解決女性科技人才的后顧之憂,讓巾幗之智、巾幗之力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綻放光芒,不斷為我們的國家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