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啟幕,邀請電影人和影迷們共赴光影之約。時代的發展賦予電影更為豐富和深刻的娛樂價值與藝術內涵,其影響力隨著科技的發展愈發深遠,如今,電影更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標簽”,亦是國家軟實力的具象化。因此,聚力發展中國電影產業,推進電影強國建設,已然是提高國家軟實力的當務之急。 推進電影強國需要講好“中國故事”。疫情之后,全球電影行業百廢待興,各大電影IP “內卷”起來,紛紛推出新作品,然而,面對外來文化的“圍追堵截”下,中國電影人以習近平總書記文化思想為指引,將傳統文化、家國情懷融入電影創作中,以電影新技術、新手法講述悠久文化中的故事,以獨特的中式藝術視角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精益求精匠心精神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后的作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而在2023年我國電影年度票房前十榜單中,有三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題材的電影脫穎而出。由此觀之,面對外國電影以及外國文化帶來的沖擊,唯有堅定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成為建設電影強國發展不竭動力,實現我國文化軟實力穩步提高。 推進電影強國需要打好“群眾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質作品。人民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礎,電影行業的服務對象更是廣大人民群眾,而電影這一藝術形式更是一座以娛樂形式傳達價值觀、引導群眾繼承中華文化、從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橋梁。因此,廣大影視工作者應當秉持“向人民學習、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藝術家”理念,創作者更要貫徹這一理念,創作要“接地氣”,切忌以高高在上姿態臆想人民群眾生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創作者唯有深入群眾之中,體會群眾酸甜苦辣,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為人民群眾發聲的好作品,才能扎實做強中國電影。 推進電影強國需要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明星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稅漏稅”、“飯圈”等等亂象的頻發不僅會大大降低電影的制作精度與質量,讓本是“金子”的作品蒙塵甚至胎死腹中,令電影行業造成嚴重的“潛在”損失,拖垮文化軟實力發展進程還可能會讓青少年的三觀收到受到沖擊,間接影響健康社會風氣形成。因此,必須針對行業亂象,出臺相關文件,壓實責任,加大治理力度,促進行業發展正常化、健康化 ,還中國電影一片清明,掃清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中的障礙,讓中國電影強國之路更為順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