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極目楚天,共襄星漢”為主題的2024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來自50多個國家的航天機構、國際組織、駐華使領館和科研機構的外賓參加主場活動;一批批院士專家、航天員走進校園進行科普宣講;航天科普、航天產業展館內人潮涌動、人聲鼎沸。幾十年來,中國航天向宇宙進發的腳步之所以能行穩致遠,其背后,是創新力量的支撐。 “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后來的神舟飛天、北斗引路、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前所未有地迸發出來,創造了偉大奇跡。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新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創新居于首位,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顯著特征。 創新精神的根源在于創新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孫家棟曾說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航天尖端產品也是買不來的,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航天技術”,1990年4月7日,西昌發射場工作人員在沒有先進設備的情況下,用綢布和酒精將3000多平方米的大廳地板和墻壁反復擦洗幾十次,使廠房空氣潔凈度達到遠超外方要求的“一萬級”標準,創造了“世界之最”。航天事業乃至整個國家要由“大”變“強”,必須依靠創新,必須要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的風吹向全社會。 歷史告訴我們,一項事業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強盛,需要創新。30年來,我國先后研制、發射了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了空間出艙活動、空間交會對接、在軌加注燃料、航天員中長期在軌駐留等許多關鍵技術,此外還實現了中國空間站系統一大創新:讓其成為世界第一個航天器“母港”。創新精神是中國人民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的精神源泉,同時,創新不止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更是創新的前提。 今年,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將作為新機制打造新增長引擎。商業航天是指以市場為主導、具有商業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動,這個新概念將成為新質生產力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以市場化的手段來促進商業航天更發展,進一步帶動了國民經濟發展,形成了新的生產力。良好的制度是人才輩出的前提保障,要以制度培養和吸引人才,樹立正確人才觀,科學制定用人方法,激勵廣大科學家和創新工作者創先創優、頑強拼搏。 “創新從來就是九死一生”,創新的道路不是一片坦途,需要創新者手足胼胝、篳路藍縷的開拓和進取,當代青年要從航天精神中汲取養分,讓偉大的事業因青春的奉獻而繁榮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