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淮南市,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武王墩墓最新考古發現。通過這些考古成就,我們能更為直觀地領略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魅力,洞悉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碼”。 聚力考古研究,賡續歷史文脈,厚實中華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和靈魂,更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遺留的寶藏。而考古工作便是開啟文化寶藏“鑰匙”,完整中華民族歷史“拼圖”、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關鍵性工作。從武王墩墓中考古挖掘出的各類文物,為深入研究楚國當時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底蘊,提供有力支撐。 聚焦文物保護,挖掘文物價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文物承載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燦爛文明的具象化亦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發展中的文化遺產。從古至今,這類文化遺產一直庇護著中華兒女。《詩經》、《論語》、唐詩宋詞等等古典文學教育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秦始皇兵馬俑、西漢灰陶院落、灰陶尊上倒立俑等等文物與遺跡的挖掘,讓現代人得以一窺古人豐富的精神生活,感嘆古代王朝的強盛國力,時至今日,在國內外仍享有盛譽;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的考古發現為中國近代史、世界海戰史等研究提供實物材料更是一次生動直接的愛國主義教育……一次次的考古研究,給世人以震撼,讓世界再一次認識中國,也激發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推動我國文化自強自信。然而,不少人覬覦這座文化遺產,文物盜竊的現實案例不勝枚舉,對我國文化、經濟發展造成極大損失,因此,必須以全民自覺的方式進行保護利用,共同擔起守護文化傳承使命。 融合科技創新,讓文物展現新面貌。新時代,人們的文化認同感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關注考古研究,向考古行業注入新鮮血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為了讓更多年輕人領略文物之美,文化底蘊之深厚,必須要有敢于創新的勇氣,融入數字技術,打破刻板印象 ,展現傳統文化包容性,讓“舊”文物展現新姿態, 讓文物搭乘科技“快車”,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求,彰顯中華民族文化的時代價值,切實推動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建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