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章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活起來”。今年以來,江蘇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從七大方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系統性保護中活起來。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都是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江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以吳越、金陵、淮揚、楚漢等優秀傳統地域文化構成主體。自1982年以來,南京、蘇州、揚州陸續入選全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更是擁有蘇州古典園林、明孝陵、中國大運河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如此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文化潮流的推動下日益激活、大放異彩,穩步走進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式發展的新階段。 打造品牌項目,探索保護創新聯動新模式。蘇州近年來聯合各企事業單位重點打造“非一般”系列活動,結合本地豐厚獨特的文化特點,共享資源、線上線下聯動,暢通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普及、推廣、展銷渠道。這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不僅服務了非遺企業和非遺傳承人,也激發了文化活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春節等傳統節日,省內各地區都會開展專題活動“我們的節日”,各種展演、體驗、直播、文創銷售,渲染了濃厚的節日氛圍。景區內,加強各類文化遺產的融合,嘗試突破時間、空間、形式的限制,在活動現場進行直播,并在社區內開展體驗活動,把文化送到百姓身邊。 整合資源,推進文旅融合。近年,江蘇省組織策劃了“博物知旅”文化活動季,活動開展以來,各地博物館、紀念館、文化旅游景區等,在全省掀起了博物館旅游熱潮。在過去的一年里,線上線下舉辦主題活動360多次,新浪微博發起的“博物知旅”話題討論量達4000萬,產生優秀作品300余件。“研學游”的熱潮也將博物館和社會教育融合推向更高水平,系列文化遺產旅游融合項目,讓藏身于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了,給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提供新思路。文化遺產的活化影響著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顯現,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不僅保護了物質形態,也保護了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動,從頂層設計到普通群眾的聲音,每個環節的悄然變化都對“活化”工作提出更嶄新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