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章指出,“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農耕文明誕生于鄉土之間,其所包含的優秀鄉土文化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更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以農耕文明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既要加強文化保護,讓古韻遺風留存鄉間,也要推動文旅融合,讓秀美畫卷鋪滿田園,更要抓好隊伍建設,讓各方英才薈萃曠野,進而為新時代“鄉土中國”鑄魂。 存古韻遺風,彈好文化保護“前奏曲”。文化保護與傳承是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一方面,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活化保護利用這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讓鄉愁有“鄉”可尋。在不斷強化從國家到省、市、縣四級聯動保護體系的同時制定并完善相關制度與政策法規,積極推動政府、市場與社會資本等多方資金投入到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進而在探索鄉土文化長效保護與活化利用機制上邁出堅實步伐。另一方面,《“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農耕文化保護傳承,支持建設村史館,修編村史、村志,開展村情教育”。要加強以傳統文化、民俗風情、歷史典故等為主題的村史館建設,著力推動“土氣”鄉村博物館在鄉間落地生根,收藏好土地上“長”出來的展品,講述好帶有“煙火氣”的故事,讓它們成為鄉土文化和精神的“代言人”,使鄉土記憶和文化根脈更為具象化,進而喚醒人們心中特有的鄉土記憶,不斷豐厚文化底蘊,激活文化自信,讓古韻遺風長存阡陌鄉間。 繪秀美畫卷,高奏文旅融合“協奏曲”。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是賡續農耕文明、創新鄉土文化的重要支點。加強鄉村文旅產業全方位融合與協同創新,既要深入挖掘鄉土文化底蘊,有針對性地深度挖掘、盤活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展示鄉土文化獨特性,也要創新鄉村文化旅游產品供給,培育新型業態和消費模式,不斷延伸鄉村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如江蘇南通海門以張謇文化為內核,將“艱苦自立、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融入文化產品體系中,積極培育動漫藝術、文化創意等文化新業態、新產品,開拓出了一條獨具江海特色的農耕文旅融合新路徑。將詩畫生活融入鄉土中國,就要把農耕活動、農業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都融入到鄉村旅游產業與項目中,讓游客在欣賞秀美風光、尋找詩意田園的同時領略現代農耕文明的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進而凝聚文旅融合澎湃勢能,為發展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保駕護航。 謀各方英才,唱響隊伍建設“進行曲”。無論是做好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還是推動鄉村農文旅深度融合,都需要打造一批扎實了解鄉村文化的高水平、高素質人才隊伍。聚焦引才,要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流動制度機制,加大對文化人才下鄉的政策支持,充分挖掘并宣傳鄉土人才干事創業的先進事跡,不斷激勵高素質人才積極參與鄉土文化發展事業;著眼育才,要完善鄉村文化人才培養管理體系,立足人才知識短板與難點堵點,圍繞文化經營、非遺傳承、文旅融合等工作重點分類組織開展培訓,創新采用專家講課、研學進修、實操培訓等方式,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潛能。在引育結合的基礎上,要不斷完善考評體系和關懷聯絡機制,構建留才良好生態,讓各方英才為傳承發展鄉土文化注入強勁動力,為賡續農耕文明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從而讓人才活水真正融入鄉村廣闊天地,流淌匯入青山綠水的“鄉土中國”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