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旅部公布了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江蘇南通和江蘇泰州分別有兩個項目入選。其中,南通市海門區“打響‘張謇故里·詩畫海門’品牌 繪就江海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新畫卷”入選十佳案例,興化市“放大興化垛田‘雙遺產’效應 以文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入選優秀案例。各地通過不斷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旅品牌,搭乘全國文旅建設快車,進一步推動了鄉村振興的發展。 文化引領,以文化繁榮賦能鄉村振興。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廣袤的鄉村大地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造就了一批批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江蘇省海門區通過繼承和弘揚張謇精神,強化區域空間特色塑造,科學規劃46.8公里“張謇歷史人文記憶軸”,大大提升“張謇故里”文旅名片魅力值;被譽為“紅嫂家鄉”的山東省沂南縣作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依托紅色資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探索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沂南模式”。各地域文化鮮明的地區,既要立足資源稟賦,著力彰顯地區文化特色,也要將鄉土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作為重要抓手,將地方特色、傳統民俗、民間藝術有機融合,才能以文化繁榮不斷賦能鄉村振興。 挖掘特色,以優勢資源推動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江蘇省興化市扮靚垛田“好風光”,建成全長66公里的“千垛美路”連接千垛菜花、李中水上森林、徐馬荒濕地等景點,充分展現“水潤興化、如詩如畫”獨特魅力;河北省吳橋縣將“雜技興縣”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放大雜技文化產業優勢,構建了鄉村振興嶄新格局;重慶市荊竹村利用林海、草甸、天坑、峽谷等多種自然景觀,打造生態旅游帶動鄉村共同富裕的山區現代化的樣板地。可見,只有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找準鄉村振興“文旅紐帶”和“經濟紐帶”的融合點,才能利用優勢資源不斷推動鄉村振興。 產業融合,以文旅繁榮帶領鄉村振興。旅游帶動百業興旺,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眾多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和重要力量。然而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單一的旅游形式已然無法滿足人民對于旅游文化的需求。鄉村旅游發展要突破“單打獨斗”的發展方式,通過持續探索“文旅+科技”、文旅+教育”、“文旅+工業”、“文旅+農業”等多元發展路徑,打通一二三產業鏈,進一步激活鄉村旅游活力。例如,浙江省安吉縣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農業產業為支撐、以美麗鄉村為依托,積極探索三產聯動的發展道路,才造就了宜游的美麗安吉。只有打好產業融合“組合拳”,牢固樹立“一盤棋”理念,踐行全產業鏈發展思路,才能讓旅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鄉村振興,文旅先行。各地要重視和推進農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以“農”興鄉村、以“文”促發展、以“旅”期未來,堅持文化引領、不斷挖掘特色、促進產業融合,才能讓文旅賦能,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