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四月,馬英九先生率領的臺灣青年一行,踏上了西安國家版本館的土地。他們眼前的文濟閣,仿佛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訴說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厚重與博大。這次參訪,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刻體悟。 中華文化,這一歷經數千年滄桑而愈發璀璨的文化體系,以其堅韌的生命力,穿越了歷史的重重迷霧,至今仍熠熠生輝。從夏朝的建立到新中國的誕生,盡管經歷了無數次的王朝更迭和社會變遷,但中華文化始終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和活力。它不僅沒有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反而在歷史的洗禮中愈發顯得厚重與深邃。無論是那些承載著夏商周時期歷史傳說的甲骨文字、青銅禮器,還是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抑或是漢代以來獨尊儒術的文化傳統,都是中華文化深厚歷史底蘊的見證。這些古跡和文字,不僅僅是一種歷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們告訴我們,中華文化是一種“志于道”的文化,它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共生,以及人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在中華文化的寶庫中,我們還看到了許多寶貴的觀念和精神財富。選賢舉能、君輕民重、任人唯賢等理念,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智慧和人才觀念;兼聽則明、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思想,展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內涵和人文精神;修身齊家、講信修睦、天下大同等理想,則彰顯了中國人民對于和諧社會的向往和追求。這些觀念和精神,不僅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也為現代社會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中華文化的歷久彌新,還體現在其對于現代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上。在當代中國,我們正在努力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奮斗目標的提出,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和獨特基因,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精神滋養,成為我們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 文化中的眾多歷史典故和先賢事跡,也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人生指導和精神激勵。孔子的周游列國,李世民的兼聽則明,蘇軾的豁達樂觀,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和精神,都成為了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精神支柱。他們告訴我們,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都要堅守信念,勇往直前,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重要體現。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變得日益頻繁。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我們不僅要珍視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更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讓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全球范圍內綻放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