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全票通過《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將于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開始施行。這一重大舉措彰顯了江蘇省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堅定決心,為江蘇的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石。 環境作為民生的基石,綠色則是發展的根基。保護環境的緊迫性不僅在于維護當前的生活品質,更在于它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深遠影響。中國式現代化所追求的是持續且精細的發展路徑,它堅決拒絕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短期的經濟增長,徹底摒棄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陳舊模式。天空更湛藍、山川更翠綠、水流更清澈,這些變化都深刻反映了國家發展理念的轉變和綠色發展方式的全面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場深刻的變革,它涉及到全國人民的生活與生產,正是制度的剛性和權威,為山青水美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日益完善,展現出秀美壯麗的畫卷。我們立足整體,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打出了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組合拳;我們連續五年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推動整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效鞏固了生態安全屏障,系統性完善了生態保護制度;我們更是通過最基層的環保法治普及,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將生態文明體系越織越密,形成了全民知曉、全民參與、全民維護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 江蘇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省份,生態環境立法一直是其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江蘇持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完善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從制定修訂各項污染防治單行法規,到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江蘇在環保立法方面展現出了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特別是針對太湖流域的水污染問題,江蘇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制定并不斷完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標準推進太湖綜合治理工作,全力守護太湖的安瀾與美麗。 法治的引領,賦予了我們堅定的信心和決心,助力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不斷攀登新高峰。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保衛那連綿不絕的青山翠綠,共同繪制美麗的中國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