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常德考察時強調,“要建設好高標準農田,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加強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領,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讓種糧也能夠致富,進而吸引更多農戶參與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真正把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走穩走扎實”。 科技裝備的崛起,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顯著標志。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耕地資源和水資源相對緊缺的國家而言,確保農業的持續繁榮、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其根本途徑在于科技的深度融入。先進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與現代化的農業裝備,不僅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實后盾,更是推動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引擎,也是我們克服資源環境限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從積極研發優質農作物種子、“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到提升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眾多智能化農業設備在農田中大展鴻圖,都彰顯了科技的力量。目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已超63%,優質農作物種子普及率高達96%以上,農作物種植、管理與收獲的全程機械化率已達74%,科技裝備已經為糧食的連年豐收提供了有力支撐,扛起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大梁”。 科技賦能春耕備耕,展現現代化農業新氣象。春季是一年之始,也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隨著春風送暖,我國各地自南向北逐步邁入春耕備耕的忙碌時節。從選用優質種子配合高效種植技術,以釋放糧油作物的單產潛能,到引入“數字化助手”優化春季田間管理,智慧農業正在全面發力……新穎的技術、強勁的裝備,不斷迭代升級的現代農業機械,成為春季農業生產的得力助手。在春耕備耕的前線,農民們辛勤努力,農業機械在肥沃的土地上縱橫馳騁,優質的種子、高效的機械、科學的方法相互配合,這些都是農業科技創新與裝備革新的重要成果,它們使傳統的春耕煥發出“智慧”的光彩,更添了一份“高科技”的魅力。一幅幅科技助力春耕的美麗畫卷在遼闊的田野上徐徐展開,令人贊嘆不已、心潮澎湃。 讓科創元素持續占據“C位”。預計今年春季,全國將有超過2300萬臺(套)的先進農機裝備投入農業生產。截至目前,全國早稻育秧工作已完成過半,北方地區的春小麥播種工作也已全面展開……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提高糧食單產,積極選育并推廣抗逆性強、產量高的優質品種,同時集成應用合理密植、水肥一體化等先進農業技術,讓更多的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走進田間地頭,成為科技支撐下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動實例。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依賴自然條件的傳統農業,再到如今注重質量與效益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力量不斷為現代農業注入新的價值,也讓我們更加堅定地端牢中國的飯碗。 讓農業科技的羽翼更加豐滿有力。農業的未來發展寄托于現代化進程,而科技進步則是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力量。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為農村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廣闊舞臺。而科技創新則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主要推動力,它能夠為農業穩產增產提供堅實的保障,使我們對“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信念更加堅定。“春播一粒種,秋收萬擔糧。”春季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直接影響著全年的糧食收成。當前,正值春季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讓更多的科技裝備進入農田,不僅能夠加速春季農業生產的進度,還能夠為全年糧食的豐收奠定堅實基礎。科技的賦能讓現代農業如虎添翼,更加強勁、更加充實,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展示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