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正值春耕農忙的關鍵時刻,3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詳細詢問春耕備耕等情況。他強調,在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落實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良種先行,自主可控強基礎。俗話說:種田選好“種”,一壟頂兩壟。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環。種業發展事關和農民收入,事關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了喜人成績——畜禽、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達到了75%和85%,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但我們仍要看到,作為糧食大國,我國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靠,種質資源、育種技術、市場環境等仍存在較多問題。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我們只有加快推進種質資源保護、技術攻關、企業幫扶、市場優化,才能把中國飯碗端的更牢。 以“數”興農,經天緯地繪藍圖。植物工廠、智慧魚塘、無人農場……近年來,數字化浪潮為鄉村振興打開新空間,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一個個物聯網傳感器,一個個5G基站,一個個農業遙感衛星,搭建起多層次智能管控系統,為農民種植、灌溉、施肥、防治病蟲害等環境實現精準指導和管控。現如今,農活變少了,成本下降了了,產量卻增加了,在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農業正從“體力活”轉變為“智力活”。 金戈鐵馬,馳騁阡陌添動能。正值春耕時節,從東北三省到云貴高原,從平原大地到丘陵山區,自動插秧機正在趕插秧苗、無人機正忙于飛播和飛防……希望的田野上新農人大顯身手,新農機縱橫馳騁,繪出一副機械化春耕新圖景。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此,我們要繼續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大力推廣新技術、新設備,推動機械化向產前產后延伸,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機械化水平,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 提質擴容,耕山耘海興農桑。飯從糧來,糧從地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措并舉,守住了耕地紅線,但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沒有變,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問題依然突出。面對14億人的吃飯問題,唯有在提質擴容下功夫才能讓每一寸耕地充盈活力。一方面要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改善農田基礎設施,集中力量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筑牢糧食生產根基;另一方面要另辟蹊徑,開辟“新”耕地,在鹽堿地綜合改造、遠洋養殖、集約化養殖等方向發力,向山海要產能,向科技要效益,做到藏糧于技、藏糧于地,開辟農業生產新“藍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