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江蘇省國土綠化工作會議在南京市召開。“十四五”以來,江蘇共完成造林綠化71.3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4.09%,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9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94平方米。江蘇,這片生態優美、自然稟賦豐富的土地,始終將綠色發展融入其經濟社會發展的脈絡之中。 綠色,不僅是江蘇的“背景色”,更是其獨特魅力的“標志色”。江蘇的韻味,既體現在那廣袤的田野、靈動的山川之中,又融入了深厚的人文歷史、和諧的社會氛圍之內。然而,歷史的快速發展也留下了一些痕跡,部分地區的資源過度開采、環境遭受損害,為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蒙上了陰影。正因如此,堅持綠色發展不僅是江蘇的理念和追求,更是對這片土地最深沉的保護和對未來的期許。 繪制“美麗江蘇”新圖景,亟需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架構,以改變現存的環境難題。當山巒被塵埃遮蔽,當清流被污染玷污,表象之下或許是治理的疏漏與監管的不足,但深究其根本,往往源于陳腐的發展觀念和滯后的生產方式。為了堅持綠色發展道路,我們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緊抓環境治理,一方面推動產業升級。短期內,我們必須持續努力,做好土地、水體和空氣的污染治理工作,尤其要優先解決那些備受社會關注、引發群眾強烈反響的突出環境問題,如“沿江化工聚集”“隱蔽排污”“噪聲污染”等;而從長遠來看,我們的目標是構建一個以自主創新能力為基石,集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為一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與協調發展。通過這樣的策略,結合短期與長期、表面與根本的治理手段,“美麗江蘇”的生態基礎將更為堅實,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繪制“美麗江蘇”新圖景,必須全面規劃“江河湖海”的美好藍圖,深刻展現“水韻江蘇”之美。江蘇,因水而生動、因水而繁榮,保護好珍貴水系的生態環境,精心規劃沿江、沿河、沿湖、沿海的發展布局,是確保持續繁榮的關鍵。若沿江地帶煥發活力,則全局皆活,隨著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深入實施,長江的保護與沿江地區的進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精心推進長江沿線保護與發展的同時,未來我們還應以高瞻遠矚的視野,做好沿海地區的規劃與建設,塑造出別具一格的沿海風景線與人海共生的經濟走廊;以大運河為中心軸線,將沿河區域打造成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生態環境優美的文化長廊、生態長廊和旅游長廊;持續深化環太湖地區的生態治理與產業轉型,細心呵護蘇中蘇北地區的寶貴湖泊資源,使它們如同“美麗江蘇”新畫卷上閃爍的顆顆明珠,共同構筑起江蘇的輝煌與未來。 繪制“美麗江蘇”新圖景,必須堅定不移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優化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優質生態環境作為最公平的公共資源,承載著最廣泛的民生福祉。高標準推進新江蘇建設的過程中,關鍵在于大幅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居住品質,確保廣大居民從新江蘇的建設中真正體會到獲得感與幸福感。我們要以城鄉深度融合與鄉村振興戰略為重要支撐,協調推進城鄉生態環境的整體治理與恢復工作,有序推動城市更新改造、景觀塑造,并持續關注蘇北農村地區的住房條件改善進程。“美麗江蘇”不僅體現在自然生態的秀美上,更蘊含著人文民風的醇厚之美。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本思想,不斷深化城鄉現代治理體系,持續提升社會文明層次,讓江蘇的每一寸土地都洋溢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美麗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