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5日召開的全省國土綠化工作會議上提到,“十四五”以來,我省共完成造林綠化71.3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4.09%,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9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94平方米。綠色發展是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的趨勢,新征程上,我省將在科學綠化上繼續發力,不斷開拓綠化增量,做優綠化存量,把江蘇打造為綠色低碳發展新高地,為全面推進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保障。 江蘇地處平原,地勢平坦,長江橫貫而過,水資源豐富。要用好自然稟賦優勢,著力挖潛增綠,做優存量,拓展增量。一是要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持續推進長江岸線造林綠化,建設長江綠色廊道。二是要因地制宜科學綠化,根據不同區域自然風貌合理布局,一地一策,科學謀劃,開展精細化、節約化植樹造林。三是要貫徹為民理念,擴充城市綠色空間,不斷完善城市各項綠化設施,推進城市公園、綠道等惠民項目,滿足群眾觀光、健身、休閑等日常生活需求。多措并舉,不斷擴展綠色版圖,夯實綠色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具有可持續、可循環的特征,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生產力。發展綠色生產力,要著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強化科技成果應用,提高生產力的“含綠量”。一方面,企業從產業需求出發,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突破一批綠色低碳核心技術,完善綠色低碳供應鏈,打造規模化綠色產業集群。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政策支持和宣傳引導,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讓企業自身主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走綠色集約發展道路。 現階段,我國居民的生產生活秩環境及質量已經得到了大幅提升,環保、低碳、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成為社會主流。每個公民也都開始有意識的自覺樹立綠色環保意識、踐行生態環境責任。日常生活中,從點點滴滴做起,讓綠色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消費上,更傾向于優先選擇綠色產品,摒棄盲目跟風及攀比心理,抵制過度包裝的商品,選擇環保、節能的產品,并對閑置物品進行可循環利用或捐贈。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上更是優先步行、騎行或搭乘公共交通等綠色方式,自覺做到節能減排。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路疾馳”也是這一點的有力體現。 風氣揚帆正當時,勇立潮頭敢為先。綠色發展,是時代的選擇,是未來的方向。面向新征程,江蘇要以挑大梁、走在前的責任擔當,厚植綠色底色,筑牢綠色基底,加快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多措并舉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為江蘇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