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機更新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是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舉措。日前,江蘇首批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發布,入選做法從工作實操角度在如何推動城市更新、應該關注什么、需要什么切實保障與支撐等方面作出示范。
注重“留、改、拆”有機融合,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因地制宜的實施城市更新有機更新項目,堅持留、改、拆相結合。“留”住老城文脈,保留具有文化價值、歷史底蘊的建筑,深挖潛力,貫通城市文脈,賡續城市記憶;“改”造老舊小區,搶抓國家老舊小區改造政策的風口,聚焦出行難、排水難、上樓難、停車難、消防難等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圍繞“水電路氣安”功能元素,按照基礎類必須改、完善類選擇改、提升類盡力改原則,形成一區一策改造方案。“拆”出發展空間,一是拆除違章建設,還城市發展空間,為老舊小區改造、低效片區煥活、環境品質提升等奠定堅實基礎。二是依法實施征收,按下城市發展的快進鍵,實現“全流程、全節點”公開,確保征收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置于群眾和社會的監督之下,為和諧動遷、高效動遷提供堅強保障。
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采取城市自體檢、第三方體檢和社會滿意度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城市體檢,檢出“城市短板”,以此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治愈“城市病”。補適老化改造短板,按照政府指導、業主自愿、確保安全的原則,通過制定獎補政策,提高群眾參與度,積極推動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工作,讓居民“不離老宅、安享電梯”。補道路交通短板,著重解決出行難問題,加快推進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建設,全力打造“交通順暢”城市。補污水截流短板,緊盯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要求,結合黑臭水體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加快城市污水主管網建設、內城河污水管網檢修改造和截污工程,有效提升污水收集處理率。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試點引入社會資本和政府融資,探索新型多方融資機制。積極嘗試調動各方社會力量,創新城市更新融資模式,探索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可持續改造多方融資機制新路子。引入社會資本。探索引入第三方企業共同參與城市建設,鼓勵連片打包、市場化運營,實現互惠互利。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部分由第三方公司免費加裝,業主有償使用。充電棚由社會資本免費安裝,通過廣告、配套設施實現收益,后期無償移交。通過資金有效整合,提高了使用效益。鼓勵自費改造。不少老舊小區房屋因年代久遠,已出現屋面漏水、外墻脫落等問題,但在改造資金不足、上級補助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全面推行“財政補貼,居民分擔”多元化出資模式,將改造費用中需要居民出資的比例進行壓降,真正形成政府扶持帶動,部門融資共建,居民參與受益的多方共贏的局面。
推進老城有機更新,既要傳承歷史文脈,也要激發老城活力,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交融、歷史文脈與時代新風交相輝映。通過老城有機更新,做好“留、改、拆”的文章,逐步解決城市建設中的“欠賬”和“短板”,積極回應群眾呼聲,讓老城區的居民也充分享受城市發展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