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各地掀起造林綠化熱潮。從3月15日召開的全省國土綠化工作會議上獲悉,“十四五”以來,我省共完成造林綠化71.3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4.09%,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9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94平方米,為全省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聚焦“量”的穩定,挖潛增綠擴展“綠色版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堅持造林綠化,走出一條生態、健康、文明的綠色發展道路是江蘇一以貫之的追求,也是老百姓長長久久的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講過焦裕祿的故事,50多年前,焦裕祿到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當時的蘭考風沙彌漫、土地堿化、內澇嚴重,小麥畝產只有40斤,為了改變這種情況,焦裕祿帶領全縣人民防風固沙、種植泡桐,多年后,不僅改善的生態環境,也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由此可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更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森林既是是碳庫,更是寶庫。植樹造林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值得一代接著一代,一張藍圖干到底。 聚焦“質”的提升,精細化推進國土綠化。新華社《學習進行時》中一篇文章說,“因地制宜”四個字,蘊含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明確要求。因此,推進造林綠化,實現綠色發展,并不是簡單粗暴的“多種樹”,而是要把握好一個“精”字,堅持精細化推進,精準化落實,才能收獲精致的綠化環境,精彩的美好生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堅持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是落實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舉措。在此過程中,我省鐵路沿線綠化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水利部門堅持“宜林則林、宜綠則綠”等等,充分體現了我省推動國土綠化由規模化向精細化轉變過程中的科學性,也推動構建了林城融合的新格局。 聚焦“美”的需求,讓綠色家園服務美好生活。從2023年底我省鹽城、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3地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到如今的徐州實施兩輪“進軍荒山”計劃,開創“石頭縫里種森林”的奇跡,泰興開展長江岸線造林綠化等生態修復、宜興完成森林質量提升等等,江蘇綠色發展的革命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說到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發展,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美好生活,綠色發展就是要綠色強國、綠色惠民,給人民群眾生產更多的綠色生態產品,營造更加美麗宜居城鄉環境。如今,江蘇正致力于讓市民“推窗見綠、移步進園”,讓鄉村不斷扮靚“綠空間”,推動綠色空間更可親可感,也映襯著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