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與中國文聯辦公廳聯合印發的《“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工作方案》從文化強國、農業強國目標出發,描繪了一幅鄉村文化振興的宏偉藍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植根于鄉村文化。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軟件基礎,也是鄉村振興的難點關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還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滿足其精神需求。但在一些地區,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尚未養成,“天價彩禮”“豪華喪葬”“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影響著農民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制約著農村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健全完善鄉規民約、紅白事理事會等,廣泛開展道德評議、村民評議等活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尊老愛老、崇尚科學的文明生活方式。只有破除“舊思想”,讓新風正氣在鄉村落地生根,才能讓村民捂好“錢袋子”,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鄉村文化是鄉村的“根”與“魂”,是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43年前,在浙江麗水誕生了由村民自導自演的村歌串燒、情景短句等精彩節目的鄉村春晚“破圈走紅”。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近年來,從“草臺班子”到“中國鄉村文化IP”,從“熱鬧線下”到“云端流量”,從“村晚”的歡聲笑語到“村BA”的激烈角逐,這些“IP”的發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更為鄉村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與優質資源,有助于推動特色鄉村文化品牌的打造。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我們要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鄉村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以增強其吸引力,從而達到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重要作用。 鄉村文化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是賦能地區發展的重要載體。從“山東淄博燒烤”到“福建泉州簪花”,到“甘肅天水麻辣燙”等等,誰都不曾想過司空見慣的本地特產會一夜之間沖上熱搜、火爆全網。在自媒體的加持下,“農文旅”融合已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成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引擎。廣大農村地區要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找準“農文旅”融合的“切入點”和“發力點”,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拓寬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促進當地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當然,任何發展都必須注重客觀規律,“農文旅”融合發展亦是如此,我們要推動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深度融合,更要把握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始終踐行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發揮好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讓廣大農民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參與者、受益者,共同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鄉村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