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樹立工匠精神”,指出“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要“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一批培養出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國工匠的關心與贊譽始終如一,他強調要廣泛傳承和深化勞模精神、勞動精神以及工匠精神,這體現了對全社會通過實際努力克服困難、以行動開創美好未來的深切期望。 大國工匠是制造業穩定發展的核心與支柱。實體經濟是任何國家經濟的基石,是創造真正財富的不竭源泉,也是支撐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支柱。要發展實體經濟,關鍵在于強化制造業。過去數年間,中國依靠制造、創新與建設三大力量,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從“天問”探火到“天和”遨游太空,從“華龍一號”自主核電技術到“深海勇士”深潛海底,從跨海大橋連接天塹到高速鐵路網遍布全國,從5G網絡覆蓋城鄉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這些令人矚目的科技成就與重大工程,都離不開大國工匠們那種對工藝的極致追求、對細節的嚴謹把控以及對創新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工匠精神代表了勞動者對技藝的極致追求、對完美的執著堅守,它蘊含了敬業、專注、創新等寶貴品質。在全社會范圍內積極倡導工匠精神,培養那種不斷追求卓越、勇于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制造強國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加速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崛起,既需要頂尖的科研人才,也離不開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新質生產力的進步,歸根結底依賴于人才的支撐。大國工匠通常身懷絕技,掌握著尖端的生產技術和方法,他們不僅具備出色的實踐能力,還擁有卓越的創新能力,是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關鍵力量。大國工匠在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是在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中,還是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開拓布局里,大國工匠都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隨著先進制造業與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生產方式正逐步向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邁進,傳統的生產環境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洶涌而至,國家急需更多能夠擔當重任、展現卓越技藝的大國工匠。他們的存在,將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職業教育是塑造專業技能精湛、工藝嫻熟、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術人才的關鍵環節。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2023年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到今年更加注重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這一轉變清晰地反映出職業教育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發展趨勢。當前,我國已經構建起了全球最龐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孕育新時代的技藝傳承人和行業領軍人物提供了豐饒的土壤。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職業教育必須緊密跟隨技術革新和產業調整的步伐,堅持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相互促進。通過實施定制化的人才培養策略,確保職業教育更加精準地滿足行業需求,進而優化人才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度,實現就業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為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貢獻力量。國家應全面規劃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發展路徑,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產業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及科技與教育的有機結合,持續不斷地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創新型的行業翹楚和技藝超群的能工巧匠。 技能人才秉持“初心”、精進“技藝”、恪守“職德”,方能顯大才,于新時代綻放異彩。構筑機遇、提供展現之所,在全社會鑄就人人都有發展機會、人人皆能呈現才華的優質氛圍,展望未來必將培育更多高素質技術人才與頂尖匠人,繪制更為輝煌的以技能鑄夢、以技能報國的壯美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