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步新征程,在春天吹響奮進的號角。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特別強調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不僅是對中國復雜地域文化和多元經濟形態的深刻洞察,更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路徑的明確指引。 我國地域廣袤,從北方的冰雪世界到南方的熱帶雨林,從東部的繁華都市到西部的廣袤原野,自然條件、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均存在顯著的差異。這種多元性和差異性決定了我們不能盲目套用一種單一的發展模式,而必須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符合本地特色的發展戰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是空中樓閣,而是需要深深扎根于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之中。我們要有選擇地推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使其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無疑是引領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傳統產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基石地位。傳統產業承載著就業、民生等重要功能,只有實現新興與傳統產業的良性互動、協同發展,我們才能在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推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事業。當前,各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展現出了高漲的熱情,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盲目跟風、追求短期效益等。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耐心、勇氣和智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短期的突擊就能實現的。我們要警惕各種不良傾向,比如盲目上項目、擴產能以及不顧自身條件強行推進所謂的“新興產業”等。這些做法不僅難以形成新的增長點,反而可能拖累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放眼長遠、尊重科學規律,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因地制宜還意味著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時要注重實效和可持續性。我們不能僅僅追求經濟增長的數字,而忽視了長遠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影響。在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各地的實際情況和承載能力,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和諧穩定相協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不竭動力。 在新時代征程中,我們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貫徹習總書記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論述。制定本地特色戰略,堅持求真務實,注重實效和可持續性,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