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來自南京市博物總館的宋燕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六朝博物館的建設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凝神靜聽,叮囑宋燕以及其他廣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與歷史對話,走深度之旅。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我們往往被碎片化的知識所包圍,而博物館則如一座靜謐的殿堂,守護著歷史的呼吸和文化的脈絡。深度接觸博物館,意味著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與古人對話,與文明共鳴。博物館的文物,是歷史的縱深與時代氣韻的完美結合,它們記錄了中華民族從古老走向現代的步伐,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在博物館里感受文化的力量,從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加自覺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尋文化力量,擔教育重任。“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社會發展和國家的強盛,精神文化更應緊跟時代潮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博物館是治國理政生動實踐的一部分。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通過參觀博物館,人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國家的發展歷程和民族精神,從而更加自覺地投身于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就如同今年哈爾濱爆火的731部隊罪證成列館,無數人冒著零下20度的嚴寒排隊四小時入館參觀,有的人留下勿忘國恥的宣言,有的人對自己說落后就要挨打,還有人吾輩更當發奮圖強。 與城市融合,向未來展望。作為城市靈魂的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每一座都是歷史的守護者,每一件文物都是時代的見證者。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滄桑,也昭示著未來的方向與希望。守護好博物館資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這句話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思考,更是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道路的追問。與此同時,作為連接歷史和現在的空間,博物館還需與時俱進,帶上“個性”,融入城市地脈。從福建福州“地鐵里的博物館”到故宮文創產品的爆紅,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節目的播出到網絡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出圈,創新的宣傳方式讓博物館的厚重底蘊發出巨大的影響力。在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保持一種歷史感,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博物館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和保護,更是對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