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春雷響,萬物長”,數九寒冬也在這一天左右結束。《易經》講,“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古人常用冬藏來隱喻人在孤獨中的積累與沉淀,那么,“驚蟄”則好比青年人砥礪奮進、勇往直前的“沖鋒號”。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從幾年前的“躺平思想”--“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到最近的“窩囊廢文學”--“惹到我,你算是踢到棉花啦”,這種“頹態”仿佛總能引起一些群體的共鳴。誠然,如今的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熱情越發高漲,“卷”逐漸成為各行各業的常態,日益繁重的競爭壓力常常使人透不過氣來,于是勸人躺平的論調總能博人一笑,但我們還是要警惕“娛樂至死”的生活態度,需知放松不等于偷懶,面對類似的論調,當做生活的調節劑一笑了之即可。青年運動先驅惲代英曾說,“青年最要緊的精神,是要與命運奮斗”,青年要成就一番事業,要恒念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寶貴品格。“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當今社會,奮斗依然是主旋律,依然是青年人在人生道路開疆拓土的源動力。當代青年應當牢記風雷激蕩的五四運動精神,不能遺忘振聾發聵的“新文化運動”革命思想,抉擇樹立崇高的信仰,凝聚精氣神,用青春去灌溉、用一生去踐行。 真正的事業,始于擔當,成于實干。《人民日報》文章說,“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攻堅克難”,敢于擔當和斗爭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歷盡磨難而始終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實現理想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只有在風雨中兼程,在挫敗中奮起,才能成為經得起風雨的奮斗者。青年人要把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事業建立在實干的基礎之上,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用實踐檢驗真理是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支撐我們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的動力源泉。實踐出真知,事業是“干”出來的,真理是從實踐中獲取的,也是在實踐中分辨出來的。任何遠大理想的實現,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足胼胝的艱苦奮斗,躺平的思維和習慣只會讓人困在舒適區,被生活“溫水煮青蛙”,青年人要把理想抱負熔鑄于腳踏實地的奮斗中、熔鑄于只爭朝夕的拼闖中、熔鑄于一往無前的精神狀態中。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最偉大的成功,并非是超越別人,而是戰勝自己,最寶貴的經歷,不是一帆風順收獲成功,而是久經磨難永葆初心,青年人應當適時開啟人生的“驚蟄”,砥礪奮進,“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