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中國首部文生視頻 AI 動畫片《千秋詩頌》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詩畫融通的國風動畫一出現就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別董大》中高適與董庭蘭映襯著紛揚白雪與千里黃沙的知己之情觸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乘著科技之翼飛入了千家萬戶,煥發了積藏厚重文明底蘊的古韻新生,開拓了文明傳承與創新共振的特色之路,推動著新時代文化與科技齊飛的文化強國卷軸不斷向前鋪展。 知所從來,延續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沃土。要書寫新的歷史,就要先向歷史深處回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從“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豁達到“孤帆遠影碧空,唯見長江天際流”的風流瀟灑,從“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園詩意到“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喜悅開懷,氣象萬千的盛唐風采,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懷,靜水流深的中華文化正一步步向人們走來。唯有知所從來,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延續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沃土,方能匯聚起自信自強的磅礴之力。 識其所在,錨定科技坐標,提升文化創新質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中華文明之長河,正因在時代浪潮中不斷創新方能奔流不息。當前,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千秋詩頌》綜合運用可控圖像生成、人物動態生成、文生視頻等最新技術成果,將古詩詞中的悠遠意境呈現在觀眾眼前,為大眾提供了鮮活的詩境體驗與視聽盛宴,這是數字賦能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成功案例,更是把握文化與科技的平衡實現融合創新的引領示范。唯有識其所在,錨定科技坐標,提升文化創新質效,方能真正使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明其將往,肩負文化使命,激揚文化傳播活力。千年前,盛世大唐譜寫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浩浩長歌,千年后,我們更應書寫好“浩蕩清淮天共流”的當代華章。中華文明以開放包容、兼收并蓄聞名于世,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就要肩負起文化使命,秉持“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發展理念,既要博采眾長,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廣泛吸收借鑒其他優秀文明的精華,也要以文傳聲,讓中華文化的魅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交流互鑒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發展路徑,激揚文化傳播活力,讓華夏之風更遠地吹向世界民族之林,讓文化之光更好地照亮新時代“民族復興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