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名“元夕節”、“上元節”,是中華民族傳承2000多年的重要節日。 對于傳統佳節,我們應該更多地去了解它的內核,去粗取精式地進行傳承發揚,元宵節具有深刻淵博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著先輩們祈求豐登、祛病消災、子嗣綿延的美好愿望,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物質、精神、審美、交際等方面的現實需求。包括元宵在內的傳統節日的背后,映襯的是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是無數先輩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留下的生活印記,它們是東方朔成全元宵女孩的浪漫,是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深情,是歐陽修“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的遺憾。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擁抱未來,只有不忘來時路,才能走好前行路,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從不過時,也將永不過時。 現在很多人反映傳統佳節的氛圍變淡了,根本原因還是感悟快樂的能力變弱了。以前下雪,身為孩子的我們,會到雪地上踩一踩,邀請三五好友,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而現在,我們很多人先想到的是上下班怎么辦,伴隨而來的是煩躁的情緒一整天揮之不去。人們常說的歡度佳節,其重點在于一個“歡”字,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沒有快樂、不會快樂變成了很多人的常態,春節前后,更是有不少網友在網上直言,不想過年。其實,很多人給自己的壓力太大,適當的壓力可以轉化成動力,讓你負重前行,但過度的壓力只會成為累贅,讓你寸步難行。 人應該適當的放下負擔,正確的追尋快樂。對于快樂,古今中外的智者都首倡精神上的快樂,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精神享受是最高級的享受”,他還說,“對于除必需生活物資外,過分的苛求只會影響人獲取快樂”。確實,最近網上流行“搞錢”一詞,有一些人把“搞錢”當做生活的最高追求,以前沒有網絡,消息閉塞,現在科技發達,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別人的生活,不可避免的暗中滋生攀比心理,尤其是在佳節團圓之際,人際間的攀比帶來心理落差,或者本身不愿攀比卻被拽進攀比的漩渦,容易變的不開心,不喜歡過節,因此,我們應該多關注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把握住身邊的幸福,尤其是在佳節團圓之際,多陪陪家人,多去參加節日風俗活動,感受節日的氛圍。 “佳節從知難再值,青山端不厭重來”,當代人尤其是當代青年應當從傳統佳節中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從中汲取追尋幸福快樂的勇氣和動力,當好文化的傳承者、幸福的傳播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