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龍年,華夏大地,年味濃濃,火熱的文旅市場迎來了“開門紅”,根據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假期8天,全國國內旅游出游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6326.87億元,同比增長47.3%。新春佳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觀察中國經濟總體發展狀況的“風向標”,文旅市場的“熱辣滾燙”折射出中國經濟復蘇向好的生命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著消費環境的不斷改善和經濟的不斷復蘇,我國文旅市場的春天已經到來。 新春佳節,各地文旅地標“不打烊”,到“爾濱”賞冰燈,去“秦淮”看廟會,暢游“水韻江蘇”,身著漢服在“大唐不夜城”感受歷史變遷,回到上世紀看上海似錦“繁花”,去“有風的地方”體驗魅力四射的“多民族花園”,打開“世界之窗”覽百國風情……祖國的大江南北,處處都是好風光。除了以往熱門的城市外,一個個“網紅城市”不斷“上新”、“出圈”,民俗活動、新春燈會、非遺展覽,各類文旅活動輪番上陣,精彩紛呈,為人們春節闔家歡聚打開了新思路,讓旅游過年成為一種時尚的“新年俗”。 熱度過后,在看到經濟發展、消費升級的蓬勃前景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冷一冷”,靜下心思考文旅市場如何持續向好,做好文旅發展“后半篇文章”,成為推動經濟結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如何讓文旅經濟在一次次熱潮中奔涌前進,將“春節檔”成功的經驗更好地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培育“文旅+”新業態。 從淄博燒烤到“濱”至如歸,這些現象級的出圈城市都具有成功的必然原因。不難看出,這些城市的“爆火”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有序規范行業運行和亮點的拓展經營,深挖城市文化內涵,整合發展思路,精心設計凸顯城市特色的旅游路線,有效打造“網紅打卡點”,統籌匯集各類資源的合理調度,各部門協調配合,用心用情做好服務保障,在遇到困難與質疑后,積極應對,轉危為機。這些給各地政府與文旅部門提供了“范例”,但是各地政府更要做到結合自身特色,腳踏實地做好城市建設和文旅融合開發,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讓文旅成為提振消費、拉動內需、城市轉型的“新引擎”。 服務細膩,給足情緒價值。春節旅游最重要的就是“合家歡”,玩得高興最重要,既能與家人溝通感情,又放松了身心。如何能做到讓游客高興,就是要站到游客的角度,換位思考,讓游客覺得自己能夠被看到,自己的需求能夠被重視。“爾濱”給凍梨擺盤,把交響樂搬進商場,在廣場建“溫暖驛站”,細數這些花式“整活”,無一不是為了滿足游客的切身需求,讓游客覺得自己被用心地“寵”。讓優質服務不斷滋養游客心田,讓文旅不斷邁上“新臺階”。 春節已過,熱度不會持續,但給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帶來的經驗將更好地提升供給端的優化,轉“流量”為“留量”,讓不同城市的文化意義和情感價值更好地滋養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人文溫度促進文旅業態不斷升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