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實施濕地保護項目3400多個,新增和修復濕地80余萬公頃。未來我國將繼續全面加強濕地保護修復,組織申報一批國際重要濕地和國際濕地城市,推進國家濕地公園監測監管體系建設。濕地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被譽為“地球之腎”,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濕地面積占世界濕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其中不少濕地不僅具有生態意義,還具有重要的文化、旅游價值,如何在保護與利用中取得平衡,是未來中國濕地建設的重要議題。 保護濕地生態功能。濕地破壞是當今環境保護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它給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帶來了重大危害。廣東省擁有龐大的濕地面積,但由于過度利用和污染,大量濕地被破壞,引發潮汐災害。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濕地保護,實行嚴格的保護管理,良好濕地生態環境正在形成。武漢沉湖濕地是地球上同緯度湖泊群中稀有的典型淡水湖泊沼澤濕地,每年都有數萬只候鳥來這里過冬,給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在武漢這座位于中國地理中心的城市中,能夠有這樣一塊濕地,是近年來中國濕地保護工作所取得成就的典型案例。自中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記錄在案的濕地已達30處,但是更多的濕地還沒有被關注和重視。只有養成良好的濕地保護意識,建立起完備的濕地保護體系,才能讓濕地發揮“通利水道”的作用,更好地運水化濕,為地球整體帶來更健康的生態。 人與濕地和諧共生。人與濕地皆為自然造化產物,任何一方過度攫取和破壞,都會打破自然平衡,合理利用,和諧共生,是解決濕地保護難題的答案。“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即使沒去過杭州,也沒有人不知道西湖的美景,在歷史上還有一段治理西湖的故事,其中蘊含著人與濕地和諧共生的智慧。蘇軾出任杭州太守時,西湖已被廢棄多年,水草蔓生,淤泥擁堵無法通航,湖水變少,居民要到很遠的地方打水。蘇軾到任后,就開始疏通運河,引水入湖,將湖里挖出來的淤泥水草推積成長堤,把湖面租給沿湖居民種植菱角增收,并將租金作為治理西湖的專項資金,形成良性循環。這可能是最早的濕地治理案例,以古度今,把濕地與人的共存關系融入生態治理的千年大計。 開發濕地旅游資源。溱湖湖面波光粼粼,在溱湖品嘗大閘蟹,是美食與美景的結合;興化水上森林公園是江蘇面積最大的濕地公園,讓身處其中的人仿佛沐浴在氧吧;千垛鎮景區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從上空俯瞰,好像一塊塊美麗的拼圖。濕地不僅把美景饋贈給我們,也孕育了無數的英雄人物和動人故事。常熟的沙家浜河浜縱橫,蘆葦叢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濕地,這里曾是抗戰時期蘇太抗日游擊根據地中心,新四軍在此留下了戰斗足跡。以沙家浜革命故事為原型創作的京劇《沙家浜》唱紅了大江南北,沙家浜也成為了著名的旅游景點。濕地就像一座座金礦,里面有很多的生態和旅游資源等待被開采。讓我們帶著發現的目光來重新看待濕地,發掘其中更多的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