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日是第28個“世界濕地日”。在濕地日來臨之際,由江蘇省林業局和省生態學會聯合開展的江蘇首屆10佳濕地生態修復案例評選結果揭曉。南京長江新濟洲洲灘濕地生態修復案例等10個修復案例榮獲首批10佳濕地生態修復案例。 我國幅員遼闊,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布,類型豐富、面積廣大。新時代這10年,我國持續加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歷史性成就。“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為濕地保護事業指明方向。 濕地修復應當堅持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保留更多自然元素,已成為濕地保護修復,乃至城鄉生態綠化管理的共識。在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中,應多一份敬畏自然的意識,尊重自然生態原始樣貌,留下有野趣的天然水系,不應過分追求人工塑造的“山水意境”。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增強濕地生態自然修復能力,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同時也要提升濕地保護修復科學性,加強濕地保護修復科學研究,建立重要濕地生態狀況定期評估和預警制度,科學開展重要濕地生態狀況定期評估,將濕地生態保護納入監督重點,通過修建封育圍欄、實施植被恢復項目、建設視頻監控、生物監測系統、建立數據監督模型等多項舉措,不斷提升濕地保護的監管能力。 保護濕地離不開公眾的支持和參與。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力度,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濕地日等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普及相關知識,讓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公眾心里扎根、在現實落地,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濕地治理,形成全民參與濕地保護的良好局面。同時,發展壯大生態保護志愿者隊伍,同心協力、上下聯動,凝聚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強大合力。鹽城市東臺區濕地里有一批守望者,默默地伴著濕地,守護濕地,每到候鳥遷徙時節,珍稀鳥類才更愿意闖入我們的鏡頭。近年來,江蘇以保護修復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河湖生態治理水平,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正徐徐展開。 理論指引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我國大地深入人心、生根發芽。新時代十年,綠色版圖不斷擴展,綠色經濟加快發展,“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未來之路,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堅定濕地保護發展的信心決心,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把“同濕地融為一體,生態宜居”的濕地之城這塊金字招牌在新征程上擦得更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