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在發布會提出要以加強動態監測、實施專項救助、提升服務能力為手段,重點關注老、幼、受災群眾三大群體民生安全保障情況。這不僅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懷,更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 齊心協力散播希望暖寒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為人民幸福而奮斗。心中裝著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腳踏人間正道,我們信心十足、力量十足。”為人民服務、為困難群體送溫暖各級機關干部必須落到實處、無畏困難。“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必須充分發揮各級職能部門的主觀能動性,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同時,我們應團結社會力量,組織律師、心理咨詢師等各行業的專家,加強對困難群眾的精神關懷和心理疏導,幫助困難群眾樹立生活信心,讓困難群眾在嚴冬中感受春日般的溫暖。 抓實“一老一小”探訪關愛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老年人的服務要跟上,對孩子們的養育和培養等工作要加強。要讓老百姓體會到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始終在人民身邊。” 沒有弱勢群體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不關愛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就不可能有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政府必須深入基層,關注“一老一小”的需求,不僅在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給予關注,更要在精神需求、安全保障方面開展關愛服務。讓困難老年人物質滿足、精神富足,在銀發階段發光發熱;讓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感受炙熱的人文關懷,確保“幼有所育”“學有所教”。 科技創新點亮民生幫扶新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科學技術更好造福各國人民。”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初心是為人民服務。在過去,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監測手段有限,社會救助資源往往無法精準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導致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唯有引入科技,數據實時共享,政府才能擺脫傳統的、相對粗放的救助方式,從而及時發現那些因各種原因陷入困境的群眾,使得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能夠更加有的放矢,切實提高社會救助的精準度和效率,提高困難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真正讓“以人為本”落在實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