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8.2%;文化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566億元,比上年增長30.9%。”來自1月30日央視新聞的這條報道反映出今年以來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從年初淄博燒烤火爆出圈,到年底哈爾濱的熱度,都反映出了文化產業、文旅休閑在今年的火熱程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文化娛樂休閑服務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758億元,由上年下降14.7%轉為增長63.2%。”這組數據是對今年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最好注解。文旅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進一步釋放了國內游的需求,連國外都“長出”了“中國人不去旅游”的“酸葡萄”。這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國內游的發展進一步刺激消費,促進內循環,是提振經濟的一大亮點。 淄博和哈爾濱等城市,在得到游客們的喜歡宣傳后爆火,當地的群眾給與最大的支持,給旅客免費送水,免費接送。政府部門給與了最大保障,連夜鋪設地面改善環境,杜絕宰客事件,政府領導到集市給游客致謝,給旅客獻花,感謝他們的到來。哈爾濱拿出來讓當地人“瞠目結舌”的待客規格:鋪地毯、甜豆漿、飛馬踏冰、人造月亮、北方三少少數民族走出深林來到城市,等等。這些舉措讓全國各地的旅客看到了哈爾濱的“真誠”,看到了東北人的實在,著著實實讓“爾濱出圈”。“這個冬天你去哪兒?”“哈爾濱!” 各地文旅似乎看到了哈爾濱的“流量密碼”,越來越多城市致力打造“網紅”標簽,進行新一輪“內卷”,網紅經濟為文旅產業帶來更多的創新與活力。從山東到重慶到甘肅,到各省市縣,紛紛搞起了創作——“喊麥”,在短期之內創作出帶有當地特色的歌詞,用重復魔幻的節奏和俏皮可愛的語言宣傳當地文化旅游業,群眾在小視頻的評論區發表搞怪暖心的評論,進一步拉近了全國各地網民們的心。在此刻,地域再也不是千山萬水的隔絕,而是豐富多樣、多彩繽紛的生活,吸引我們走出家門,走到祖國的山山水水中去,走到各地特色的歷史文化中去。 文旅在2023年迎來了史上最好的發展,這不僅是疫情后大家尋求娛樂的需求,更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進一步提升。前有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花式”宣傳,后有泉州“簪花圍”傳統習俗引領新潮,傳統文化的活化發展是基于群眾的思想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現在的00后們已成長起來,他們擅長用流量來宣傳家鄉,宣傳文化,在他們眼里,中國的月亮比外國的更大、更圓、更美。相信,在新發展機遇下,我國的文旅、文化產業將迎來更好地發展,2023年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