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年夜校在一些城市火熱“出圈”,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參與。“夜校”,這個頗具年代感的詞匯,正以嶄新姿態進入年輕人的夜生活。以前的夜校是無法上學的有志青年學習讀寫的場所,如今的夜校則是人們豐富知識、拓展技能、培養興趣、陶冶情操的第二課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大批青年在夜校里學習知識,提高文化素養;習得專業技能,掌握一技之長。今天,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提高,文化消費從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夜校的再次火熱能滿足當代年輕人文化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多種需求。在消費降級、預期轉弱的大環境下,高性價比的夜校課程符合大多數年輕人的消費能力。在結束忙碌的工作之后,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紓解壓力、培養興趣的窗口,在鋼筋水泥的都市中找到自我療愈的“桃花源”。 夜校的再次火熱,不僅是因為順應了當下的文化需求,更是源自其自身的“硬實力”。課程內容豐富。從學習膠片制作到擺弄草木花卉;從阿卡貝拉等時髦課程到越劇、相聲的傳統藝術。豐富多彩的課表讓每個年輕人都能在夜校找到感興趣的課程。教學點數量眾多。夜校既設立在公共文化機構里,也藏在鬧市區中,多點開花的教學點給了年輕人更多、更自由的選擇。師資力量雄厚。夜校里的老師們可謂是藏龍臥虎,既有國字號的大師,也有非遺傳承人,還有民間藝術機構和各領域的大拿,他們走進夜校,走上講臺,將最專業的知識與大眾進行分享。 夜校熱已經興起,如何讓這股熱浪持續流淌,而不是曇花一現,是我們引入社會力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有商業力量參與到夜校熱潮中,但是這種模式尚不成熟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存在著質量、價格和成本等問題;政府要起到把關作用,把好質量關、價格關,制定行業準則,提高準入門檻,同時,對商業力量進行引導,幫助社會機構探索出一條公益和盈利相平衡的道路;蘇州大學開辦夜校,開設“非遺烙畫”“ChatGPT數字化轉型初級”等特色課程,為“高校辦夜校”開了個好頭。要鼓勵實力院校充分發揮其資源和特色優勢,讓教學走出校外,把學生引入課堂。博物館、文化館、鄉鎮圖書館這類公共文化機構,可以借鑒先前“夜經濟”的成功經驗,突出寓教于樂的特點,吸引各年齡段的人了解和體驗夜校的魅力。夜校要下沉鄉村,開辦農民夜校,豐富學習形式,與農村當地風俗、節日相結合,起到移風易俗、宣傳鄉風文明的作用;組織開展各類培訓,幫助農村居民掌握實用技能、考取證書資質,提高收入、提升生活質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