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由《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作家梁曉聲、蔡崇達組成的文學大咖團,做客“與輝同行”直播間。令人矚目的是,在短短2個小時的直播過程中,2024年全年的《人民文學》雜志銷售火爆,現場產生7.7萬訂單,訂出8.2萬套雜志,銷售額達1772.1萬元。 《人民文學》作為昔日純文學雜志的頂流,在新時代通過新媒介重新散發出生命力。這不僅僅是一次雜志銷售的成功,更是文學與時代融合的產物,是新媒體與傳統文學的有機結合。傳統文學在新時代同樣可以繼續發光發熱。 新媒體已經成為傳統文學的主要傳播陣地。傳統文學雜志主要通過印刷品的形式傳播,而在當今社會,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文學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播間成為了一個新的傳播平臺,為文學雜志提供了全新的銷售途徑。這意味著文學作品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印刷形式,而是通過多樣化的媒體渠道進入讀者的生活。 此次《人民文學》大賣并不是傳統文學與新媒體結合的首例。早在“東方甄選”等一些知名直播間的“知識帶貨”就已令《額爾古納河右岸》《人世間》《塵埃落定》等多個經典作品創造了直播銷售記錄。這種傳統文學與時代融合的成功案例,充分保障了傳統文學在當代散發第二春的可能性。 《人民文學》的大賣,也體現了大眾對文化和審美價值的認可。像《人民文學》這樣的純文學雜志,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眾逐漸與它們漸行漸遠。但是人們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并未隨波逐流,被當今短平快的互聯網文化所影響。它們只是被遺忘在某個地方,一場直播喚醒了過去的記憶,很多人都心甘情愿為傳統文化買單。文學作品并不缺少普羅大眾對其價值與意義的認可,只是直播間的互動性使得讀者可以更加直接地與作家和其他讀者互動,分享閱讀心得。這種社交性的體驗讓文學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藝術品,而是變得鮮活靈動,更貼近人們生活的社交活動。 同樣,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喚醒了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在時光的長河中,文化自信如一輪皎潔的明月,懸掛在我們心頭,照亮前行的道路。當我們在直播間談論起傳統文學,就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抬頭望月的過程。我們述說著對歷史的自豪,對傳統的尊崇,對未來的豁達。也正如董宇輝在直播最后所說“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一段歲月,一本雜志,對于很多人來說其實具有情感的承載功能。你會在收到雜志的那一天歡欣鼓舞,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然后津津樂道地把其中的精彩片段再講給身邊的人。”“所以文學是能夠點亮生活的。有時候你覺得生活時間長了,那么瑣碎,那么平凡,那么不值一提,文學就好像上面滴的那幾滴蜂蜜,讓我們嘗到了甜頭。”這就是傳統文學的魅力,每一位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都在這一刻被重新喚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