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發布2023年度生態環境科技成果助力綠色低碳環保產業十大典型案例,這是省生態環境廳首次開展專注于生態環境科技成果方面的典型案例征集評選。此次評選活動中,眾多地區、企業、機構“秀”出了各自在綠色發展道路中的思路、技術與成果,共同引領推動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潮流。 人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產,過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老百姓常說,“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從這次的評選會可以窺見,要實現綠色發展,必須在“凈化”“回收”“循環”上下足功夫。 “凈化”一馬當先。大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務必要降低生產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現階段制藥行業廢氣凈化工藝采用常規處理方法,存在二噁英次生污染、設備安全性差、運行能耗高的問題,能源電力行業面臨著大規模二氧化碳捕集能耗高、成本控制技術水平不足的問題。為此,南大恩潔優環境技術(江蘇)股份有限公司和國家能源集團泰州發電有限公司排除萬難,突破了行業瓶頸,有效地降低廢氣對環境的影響,推動了行業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發展,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兩家綠色發展典型企業,用理念與科技的創新,為新時代的綠色發展之路注入了汩汩清泉,注入了不竭動力。 “回收”變廢為寶。水是生命之源,高濃度廢水不經過規范處理的話必然對生態環境存在著巨大的威脅,但高濃度廢水中往往存在著可以提取利用的資源,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背景下,推動污水處理向污水資源化利用的轉變,成為了重要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齊民要術》中“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記述,深刻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評選活動中,特種組合膜技術及旋流電解重金屬回收裝置使96%的廢水得以回用于生產過程,廢水濃縮分鹽技術實現全廠廢水100%資源化利用。這些科技成果極大地提高了廢水的利用率并降低了環境污染,大大縮減了人類生產活動對大自然的索取。 “循環”生生不息。固體廢物蘊含重要資源,但很多種固體廢棄物會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在評選活動中,我們看到了熱固性和熱塑性樹脂類廢物的環保處理與協同利用,工業廢鹽的無害化處理和再生產利用,超越歐盟標準的垃圾發電和資源生產技術。這些技術實現了許多領域的生產循環往復,不僅變廢為寶,還將“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踐行到生產活動中,實現了經濟和行業的發展共贏。去年年底,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公布,包含25個城市和10個園區,我省鹽城、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3地入選。如今的評選活動更是加快樹立了綠色發展典型,以先進典型帶動綠色發展之路行穩致遠。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江蘇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過程中,不斷提供了行業經驗與江蘇智慧,也將攜手他省,持續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事業蓬勃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