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風貌煥然一新,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濟形態,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達1077.8億元,游客接待量達4.1億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8.83%、16.67%。 踏青尋香、探春賞花、摘果品茶等主題游需求讓休閑農業“破圈”而出,以旺盛的生命發展力和市場發展潛力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好山好水好風光讓農民端上了鄉村旅游綠色發展的飯碗,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和“靠天吃飯”,田園四時風光更是讓農民端牢了休閑農業的飯碗。從以前的單純售賣農產品,到現在充滿鄉村特色鄉土風情的農家小院、有機蔬果采摘園、農作物手工藝品等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休閑農業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延長了產業鏈,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為鄉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不僅讓鄉村煥發新的生機變得更“活”更美,鄉村風貌煥然一新,也讓農民的錢袋子變得更鼓。休閑農業的發展讓年輕人不再背井離鄉,為游子留住了鄉愁,為鄉村振興留住了人才,注入了新血液,增添了新動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休閑農業以其低碳的特點,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保持其鄉土風貌的自然田園景觀,減少了人為的雕琢,以現代科技為主導的綠色農產品加工生產和有機農業,可持續利用水土資源等都在彰顯著休閑農業的綠色底色,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生動實踐。農閑時節賞花品茶,碩果時節體驗采摘,同樣的土地,雙倍的收入,休閑農業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變了農民通過化肥農藥求產量效益的傳統做法和意識,用更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向土地要效益,為產業拓空間。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休閑農業以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的方式,探索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模式,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山更青,水更綠,人更富。休閑農業的發展以生態文明為底色,以景美人富為表達,一步步縮小城鄉差距,不斷挖掘本土特色,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現了鄉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完美交融,讓和美鄉村建設由藍圖變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