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該意見旨在面對老年人群體提供產品、服務,提高老年人幸福感,進一步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強組織保障解決老年人后顧之憂。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落實好老年優待政策,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發揮好老年人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一方面,老齡工作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政府對老年人群體的重視程度更是人民監督政府履執為民方式之一。老年人無后顧之憂,子女便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穩定強勁的“活水”。另一方面,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年輕人終會老去,大力弘揚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不僅讓老年人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更是讓夕陽余暉溫暖所有人的心靈,為個人未來的幸福安康提高保障。 優化產業結構滿足老年人生活需求。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8億人,預計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2035年左右將突破4億人。老齡化程度加重會帶來經濟潛在增長率降低,但危機與機遇并存。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為“銀發經濟”生根發芽提供“沃土”。隨著老年群體增多,老年人對養老用品、健康用品、娛樂產品等用品需求不斷上漲,據統計,我國老年人消費市場中養生食品消費占比超過30%,食品和衣服等日常用品的消費超過50%,這表明老年人選購產品種類單一缺乏多樣性,企業生產產品無法滿足老年人消費需求。唯有深入調研,挖掘老年人群體需求,擴展老年人用品市場,豐富產品種類,填補市場空缺才是解決老齡化問題,正向發展“銀發經濟”,促進“健康老齡化”最優解。 加大宏觀調控維護老年人合法權利。由于我國老齡化產業供需不平衡、發展不成熟,“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時刻關注、及時調控。一是政策上要有“力度”,行政部門需要在養老、醫療以及金融服務領域等重點領域加大監管力度,打造養老產品、服務的標準化,出臺相關法律、政策,嚴厲打擊欺騙老年人群體的無良商家與行為。二是創新上要有“熱度”,將互聯網、數字化等元素根據老年人群體需求、特點相結合融入產品和服務中,如老人智能手機、多功能理療儀、智能手杖、高科技智能輪椅等。三是改造上要有“溫度”,將“老化”公共基礎設施、改造提上日程,最大限度提供居家服務、社區服務、團體養老服務以及醫養結合服務,不斷為老年人提供質量更優、更為便捷的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