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農村部日前公布24個全國農村改革典型案例,我省4個案例入選。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農業始終承載著國家穩定與民族復興的根基。回首過去十年,我們見證了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門,釋放出源源不斷的活力。 土地,作為農民的命根子,其制度改革尤為關鍵。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讓農民吃上了長效定心丸,同時放活土地經營權,推動了土地的流轉與集中,為農業生產增添了強勁的新動能。這不僅增加了農民的土地財產性收益,更讓沉睡的土地資源得以覺醒,促進了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利用。從東北的黑土地到江南的水鄉,從西北的戈壁到西南的山地,每一寸土地都在煥發出新的生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更是觸及了農村經濟的深層結構。通過清產核資、確認成員身份、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產權歸屬更加明晰,農民的財產權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這不僅喚醒了農村沉睡的集體資源,更激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內生發展動力。許多曾經空殼化的村集體,如今變成了村民共富的堅強后盾。 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方面,我們同樣取得了顯著成效。面對“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基本國情,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我們成功促進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以市場化、專業化的姿態,成為了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的健全,則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通過強化城鄉一體謀劃、補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等措施,我們逐步縮小了城鄉差距,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相當的生活品質。這不僅增強了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 當然,改革未有窮期,我們仍需努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破解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籬,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需要我們保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改革精神,蹄疾步穩地推進各項改革措施。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創新舉措在農村落地生根。例如,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通過模式創新拓展農業多功能性,通過組織創新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同時,我們還應關注農村的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方面,實現農村的全面振興。 農村改革的每一步都牽動著億萬農民的心,也關乎著國家的未來與發展。讓我們攜手共進,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的臺階,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