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4個全國農村改革典型案例,江蘇省4個案例入選,分別為南京市六合區創新組織模式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縣域樣板、泰州市姜堰區著力構建家庭農場發展“三四四”支撐體系、鹽城市亭湖區創新“小田變大田”改革探索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有效路徑和常州市武進區試點水稻收入保險讓種稻農民穩增收。近年來江蘇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聚力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江蘇省作為全國的糧食主產區之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江蘇省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保障糧食供給穩定,有效保障耕地產出水平和抗災能力,為全省糧食供給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深化實施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加強糧食收儲能力建設和全鏈條全環節節糧減損;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扎實扎緊切實加強“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產品生產供給,拓展農產品供貨渠道,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和質量,提高自身供需調節、調運和應急保障能力,守好城鎮居民和農民群體“兩頭”的民生。 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農業農村改革離不開生態建設。江蘇省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千萬工程”為抓手,打造綠色宜居和美鄉村“氣象萬千”。近年來,江蘇省加快加強城鎮一體化格局建設,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通過實施村莊整治、危房改造、垃圾處理等項目,提高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水平,促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地縮小了城鄉差距,推動了城鄉共同發展。同時,通過推廣清潔能源、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加強水土保持等工作,在生態振興上下功夫,促進綠色發展理論深入人心,綠色發展之路愈加堅實,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將鄉村“好風景”變為鄉村“好前景”。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農村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金鑰匙”。江蘇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抓好農業生產,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做真做實“富民強村”。一方面,將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構建“4+13+N”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體系,通過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化和集約化,推動。另一方面,寫好“品牌”文章,大力挖掘地方特色,結合蘇北沃野平疇、蘇中生態優良、蘇南經濟活躍,從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找準定位、分類推進,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把增值收益留在農村。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曾強調:“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江蘇省將持續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農業方面帶好頭、領好向,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真正落到實處,勾勒出新時代魚米之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彩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