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生效實施,標志著愛國主義教育正式步入法治化軌道。在新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國家繁榮穩定的根本所在,更是激發每個公民擔當精神的重要力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引導人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公民意識,匯聚全體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堅定理想信念,塑造國家意識,為愛國主義教育“加壓鼓勁”。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璀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振奮國民精神的主旋律,始終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樸素的情感,從“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再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愛國主義精神的強有力支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引導人們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理想,把個人奮斗融入國家奮斗,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植入每一個中國人心中,要按照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實施措施,確保愛國主義教育制度化常態化,激發全體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和報國之行。 弘揚傳統文化,厚植愛國土壤,為愛國主義教育“定向把脈”。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但包括哲學、數學、藝術等多個方面的文化成就,還孕育出了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愛國情誼。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想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具有歷史性、傳承性和發展性,就必須讓青少年從民族文化的歷史中汲取更多養分。要充分挖掘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普及推廣傳統文化,引導青少年了解歷史、熱愛歷史、尊重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定期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利用好傳統節日,組織青少年到文化遺址、歷史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實踐,置身實地場景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愛國自信心、自豪感。 推動守正創新,注重實質實效,為愛國主義教育“注入活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運用藝術形式和新媒體,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的重要途徑。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加強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遺產等的保護利用,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感召力的愛國主義教育品牌。要加強網上愛國主義教育,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新平臺,制作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愛國主義教育作品,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 維護國家團結統一,是中國人民不變的追求。通過專門立法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制度化軌道,定能扎實上好、上實愛國主義這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成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國夢而砥礪奮斗的精神密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