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今后一段時間大氣污染治理的工作重點和行動舉措。《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0%以上。 民之所盼,執政所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近年來,空氣質量問題成為影響群眾生活的重大議題。空氣質量直接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幸福生活,是最普惠的民生。在黨中央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積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改善空氣質量,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運用清潔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全面布局大氣污染防控,黨和政府全面發力,實實在在的給百姓帶來幸福感。為打好藍天保衛戰,國務院發布實施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全力消除人民群眾“心肺之患”。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重點,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從而全方位的推動產業結構、能源布局、交通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多方共贏。 藍天常在,成績喜人。全國范圍內,好“天氣”已經不再是珍惜現象,群眾的幸福感顯著增強。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天更藍了,2022年,全國PM2.5年均濃度歷史性達到29微克/立方米,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6.5%,我國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今年秋冬季北方地區空氣質量波動,反映了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又艱巨的任務。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進入關鍵時期,重污染天氣仍然多發頻發。只有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才能打好藍天保衛戰,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綠水青山增色。 改善空氣質量,撐開綠水青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擁有更加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資源、清秀美麗的山川湖海。在黨中央的號召下,我們各地各部門加大了治污清潔的力度,深入推進了工業減排、農村環境整治等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國燃煤鍋爐和窯爐從近50萬臺降低至不足10萬臺,減少燃煤使用4億多噸;北方地區完成農村散煤治理3700萬戶左右,減少散煤消費7000多萬噸;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老舊及高排放機動車輛超過3000萬輛。這些數據表明,今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顯著提升。 空氣質量改善關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前,美麗中國建設需要向更廣的領域、更深的層次、更高的境界持續推進拓展。新征程上,我們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們定能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創造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