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公布,包含25個城市和10個園區,我省鹽城、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3地入選。在低碳發展成為主流的大背景下,我省積極探索綠色轉型道路,因地制宜確定試點建設目標和任務,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江蘇力量”。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宏觀來說,碳達峰、碳中和對國家安全有利,符合國家核心利益,減少碳排放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江蘇有責任和義務為碳減排領域作出自主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為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政績觀和價值觀,堅持生態環境建設和產業轉型發展“雙面開花”,擘畫江蘇大美藍圖。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重大變革,與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密切相關,實現資源產業雙向奔赴是走好高質量綠色發展道路的重要舉措。截至2023年10月底,鹽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高達1361.9萬千瓦,位列全省第一;江陰市“生態券”創新機制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蘇州吳中區積極探索養殖池塘變糧倉綠色水稻興產業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各地的實踐證明,實現“雙碳”目標是打好綠色發展轉型攻堅仗的關鍵一步,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到,現在我省已進入發展新階段,推進節能減排是破解環境資源問題、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能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現如今,綠色經濟儼然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一抹亮麗風景,高質量發展綠色經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離不開成熟的技術支撐。近年來,江蘇上下齊心協力,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鹽城堅持綠色產業化與產業綠色化齊頭并進,不斷做精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生態;南通持續推動高端紡織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級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揚州積極探索綠色金融與生態環境保護互融互促新路徑。對于江蘇發展而言,“雙碳”工作極具緊迫性和復雜性,我們要久久為功,堅持與時俱進,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發展與綠色生態的有機融合,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江蘇力量,助力高質量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江蘇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綠色”為發展的重要抓手,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淘汰傳統落后企業,減少資源消耗,積極把握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以持續徹底的綠色化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能。“雙碳”不僅是一場思想變革,更是深刻的科技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助推了經濟發展,但也對環境造成了影響,為解決此類問題,需借助科技手段,走科技改革道路。實踐告訴我們,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尤其是綠色低碳發展這塊新興領域,我們必須牢牢掌握科技發展主動權,將創新的源頭活水注入發展綠色生產力中,深入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助推江蘇產業轉型升級。 在逐綠而行的建設進程中,江蘇錨定“雙碳”目標,致力于提升綠色轉型“加速度”,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融入綠色發展要素,繪就出一幅幅“濃似春云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的大美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