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公布,包含25個城市和10個園區,我省鹽城、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3地入選。在低碳發展成為主流的大背景下,3地在探索新發展道路的過程中,為江蘇乃至全國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做法。 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齊民要術》中“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記述,深刻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鹽城、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3地在發展中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致力于營造“雙向奔赴”,為綠色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優勢互補,資源與產業雙向奔赴—鹽城充分發揮充足的“風光”資源,因地制宜打造產業集群,鹽城東臺市的“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水產養殖于一體,最大限度實現低碳減排,同時使得近海養殖業效益提高。鋪路搭橋,企業與園區雙向奔赴--蘇州工業園區在機制和平臺的探索上處于領先地位,全國首個市場化碳普惠交易體系讓一批企業每年增加數十萬元的收入,為碳減排供需雙方架起橋梁。綠色轉型,經濟與環境雙向奔赴—江寧開發區在平衡經濟發展與碳達峰的關系上下足工夫,推進產業綠色轉型,提高資源與環境要素生產率,實現辯證發展,促進產業發展呈現“結構優、效益好、消耗少”的特點。 綠色發展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自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思想智慧,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與共生。我國西周時期就設立了環境保護部門“虞”,嚴禁亂砍濫伐,《禮記》論述了“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道理,唐朝陸贄提出了“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觀點,F在的老百姓常說,“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只有走上綠色發展的道路,才能保障人民的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發展,就是保護我們自身。從鹽城等3地的發展進程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啟示,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代接著一代,一張藍圖干到底;要在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將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要堅決履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用法律和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的道路暢通無阻。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堅持綠色發展,走出一條生態、健康、文明的發展道路是黨中央一直以來的牽掛,也是老百姓長長久久的期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