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網的一篇報道《送老兵的車啊,繞著天安門廣場又走了一圈……》引發全網關注。一批曾在天安門廣場執勤守衛的退伍老兵在離開軍營之際,提出的最后一個心愿:“再站一班崗!”,引起廣大網友的強烈共鳴。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紅旗哨位”上的老兵,李濤用一句“善始善終,有頭有尾”表達對“最后一班崗”的感受。莊嚴宏偉的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峨矗立。它既是對革命英雄的緬懷,也是對那段歷史的深刻記憶,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完成烈士未竟事業,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注視它時,每一位中華兒女心中自有一股血脈在洶涌奔流,紅色薪火在我們靈魂中傳承不息。諸多革命先烈前赴后繼、奮勇前行凝聚出的紅色基因是我們的根與靈魂所在,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切成果的根本保障。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哨兵,用“最后一班崗”踐行著革命先烈們慎終如始的初心,更守望著廣大中華兒女將革命事業薪火傳承的奮斗英姿。我們必須堅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不負所托、不負期望。 腳下很小,心中很大。“以前總覺得天安門廣場很大,現在一圈馬上轉完了,又覺得它很小,真希望再多看一眼……”行駛在長安街上,退伍老兵韓曉振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守望者,腳下有戰位,心中有信念。他守的是一個國家光輝歷史的記憶,是一個社會價值導向的坐標。從天安門廣場走出戰位,從軍營走向社會,腳下不再是一步的土地,面對的將是廣袤的天地,他也將從一名人民英雄的守望者轉變成英烈精神的傳播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英烈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和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在新時代弘揚好英烈精神,在全社會厚植見賢思齊、致敬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把革命先烈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偉大事業奮力推向前進。 薪火相傳,精神永續。“新兵同志,我已圓滿完成軍旅生涯最后一班勤務,F在我將神圣哨位交給你們,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繼續守護好人民英雄紀念碑!”哨位的交接,意味著信仰的守護、薪火的傳承。夏天的酷熱、冬天的嚴寒……那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一同“矗立”,永不動搖的“紅旗哨位”見證了一波又一波前來瞻仰先烈、追隨先烈的人民群眾,也見證了英烈精神的接力守望、薪火相傳。他們在崗位上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不愧是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不愧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守望者。新時代新征程,面對改革開放大潮帶來的繁華和形形色色的考驗,我們要傳承好英烈的風骨,銘記英烈的遺志,守好我們的“紅旗哨位”,爭做時代先鋒、民族脊梁,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鐵打的“紅旗哨位”,流水的“英雄守望”,不滅的英烈傳承,折射出的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開拓奮進的不屈姿態。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守望者,讓他們的精神薪火相傳,讓中華民族重煥榮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