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將優先選擇50個左右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大城市開展先行試點項目。到2027年,在總結試點形成的經驗做法和有效建設模式基礎上,向其他各類城市和更多社區穩妥有序推開,逐步實現居民就近就便享有優質普惠公共服務。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但如何才能將服務嵌入城市社區,成為方案落實進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此,我們不妨借鑒傳統建筑中的榫卯結構,便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榫卯結構中,部件凸起處為榫,是為城市社區基層黨組織善治善為的理念和行動;部件凹進處為卯,是為居民群眾急難愁盼的關鍵和要害,兩者之間無需掄錘鑿釘,卻照樣嚴絲合縫,甚至更為牢固耐久,這便是“嵌入式”的真正關鍵所在,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和合與共”的精妙體現。而要練就這份“人與事相和,時與勢相合”的匠心,歸根結底是要勤修“三功”。 黨建抓總,在工作作風上下“硬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作為離群眾最近的基層政府部門,社區黨組織必須當好群眾的“主心骨”和“貼心人”,將“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當作首要任務來抓。社區工作者,尤其是黨員工作者,更應懷著“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理想信念,帶頭亮身份、帶頭做表率、帶頭當先鋒,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強烈的責任擔當,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聆聽民生,時時將自己投身基層、服務群眾的點點滴滴看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一步、關鍵一環,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激勵自己不斷進取、砥礪前行。 創新為要,在提升效能上施“巧功”。社區是城市公共服務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人員復雜、需求眾多。面對的現實難題,社區工作當有輕重緩急之分,首先是在養老托育、社區助餐等緊缺項上加大資源投入,確保基礎服務便捷可及、價格合理、質量可靠。其次是在內生動力上做文章,如居民群眾中的機關黨員既是“單位人”又是“社區人”,增強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他們在履行業主權利和義務的同時各展所長、各盡其能,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社區服務工作質量提升;又如離退休老干部既是被關懷慰問的對象,也可以是宣講宣教、社區托育的“銀發”主力;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則可以發揮人脈廣、業務熟的優勢,將更的社會資源引入社區……諸如此類,唯有將接受服務與提供服務的群體有效銜接,促成動態閉環,才能在社區工作中做到事半功倍、提質增效。最后,就是根據各地的城市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差異,在滿足精準化、精細化的基礎上進行特色化的服務品牌建設,以此形成更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和輻射推廣效應。 制度兜底,在常態長效上磨“細功”。社區服務工作千頭萬緒,艱巨繁重,需要以制度為軸來完成抽絲剝繭,實現長治久效。各項工作圍繞需求、資源、項目的運作流程,實現動態的清單化處理,分別明確標準和要求,明晰職責和任務,通過織密社區網格,全面形成“群眾點單、社區下單、黨員領單”的良性工作機制;通過構建聯盟組織,充分發揮“條塊結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優勢增幅效應,如此才能集中力量地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的幸福感更有成色,獲得感更可持續。 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起奮斗出來的。廣大社區工作者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將為民造福與民生所需如榫卯一般契合在一起,共同為社會基層治理打牢堅實基礎,共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與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