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是第78個“國際大學生節”,這是一個紀念反法西斯的大學生運動的特殊日子,它提醒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應該積極參與到社會進步的進程中,為這個世界更加和平、民主、自由和進步而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大學是一個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中轉站,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環,大學生們立足于新時代,應牢記自身使命,把握時代提供的機遇,與民族同進步,與祖國共成長。現代青年人有時會用“脆皮大學生”來形容自己,這是他們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的一種自我調侃。但是盡管青春會有挫折和困難,“純粹”依舊讓他們閃閃發光。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大學生們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和堅定的信念,同時,注重個人成長和自我提升,勇往直前,不屈不撓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故今日之責任,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梁啟超先生所謂大學生可以承擔起社會責任,弘揚青春朝氣,為祖國作貢獻。回顧本屆杭州亞運會,青年力量大放異彩:志愿者、運動員、火炬手等等。在賽場上,他們挑戰自我,與亞洲各國頂尖運動員進行體能交流;在學術上,他們與國際友人交流文化、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在為亞運會注入新鮮活力的同時,也為構建和諧的國際社會貢獻一份力量。據統計,目前全國高校在校大學生達3400多萬人。每年都會有大學生志愿者前往貧困地區開展支教活動,幫助當地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當代大學生在用自己的行動助推社會進步。 大學生要以包容的胸懷構建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園。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大學生作為未來的領導者和國家的建設者,應該具備國際視野能力,對世界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他們是如今新時代領域的主力軍,既要敏銳把握國際科技、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最新動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以自身的力量助力中國科技發展不斷向前;又要沖破國際界限,在互聯網領域構建新型文化樣式,促進中國文化融入全球發展的時代潮流。此外,為推動開放發展、拓展國際交流合作,高校應秉持教育當先和國家情懷的理念,加強人文思政建設和國際化教育,引進優秀的海外教師和學者,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術視野。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青春有時,奮斗不止。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時刻銘記自己肩負的使命與責任,不負韶華,不負時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追隨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