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日趨規范,無論是公園綠地的開放共享,還是特奧會等賽事的舉辦,都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文關懷,彰顯“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11月1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檢查公益訴訟工作等有關情況。這一舉措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殘疾人融入社會發揮了積極作用,彰顯了我國社會文明,也體現著法治治理溫度,群眾對包容性城市的建設也更加期待。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老年人群體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社會融合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就我省來看,目前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達1974萬人,占比23.2%。據測算,“十四五”期末全省老年人占比將超過26%。老年人口數量的激增意味著我們的城市需以更包容的無障礙環境建設為其提供便利,讓百姓切實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關懷。打造老年宜居環境是破題關鍵:單元門前的臺階旁,一條平緩的無障礙坡道便利輪椅上下;公園里藍白相間的無障礙路線標識醒目指示方向;進行過適老化改造的家里多一些感應燈......這些暖心舉措可以為老年人生活保駕護航,讓生活無“礙”。 如果說硬件的改造是破題關鍵,那么“軟件”建設也是重要內核,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同樣必不可少。如今已進入數字信息化時代,老年人卻無法跨越“數字鴻溝”,針對這樣的難題,我省各地率先示范:連云港醫院專門開辟“人工信息采集窗口”;宿遷為老年人設置智能技術培訓班;徐州打造“法護夕陽”老年維權網,百姓連連稱贊。各地實踐證明,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人文關懷暖民心,以開放包容促發展是讓生活“有愛無礙”的有效措施,我們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入群眾和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讓特殊群體共享美好數字生活,縮小“數字鴻溝”,切身融入現代化社會。 制定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是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更是切實提高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有力保障。此條法規的頒布不僅讓老年群體享受社會便利,也讓殘疾群體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他們在生活中必然面臨諸多不便,我們需擁有更加包容的心態,為其提供充足的無障礙設施、良好的無障礙出行網絡和人性化的專業服務,不斷凝聚社會共識,彰顯更多人文關懷。這不僅是對生命的關切,也是城市包容性發展的強有力證明。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更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焦點。在解決“有沒有”問題的同時,更要向“好不好”不斷邁進,努力讓無障礙建設成果普惠百姓! |
